德国是一个古堡之国,全国大大小小的古堡据说有一万多个。它们不仅是恢宏的世界建筑遗产,更是壮丽的历史文化景观。德国人在建造城堡方面所表现出的兴趣与能力,恐怕只有古希腊人在建造神庙时的表现堪与媲美。
古堡大道越西越精彩。我们从罗滕堡出发,沿着6号高速公路一路西行。2个小时后,终于到了浪漫德国的精神圣地——海德堡。
1930年,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来到海德堡学习文学、哲学和艺术。冯至更喜欢把海德堡译作“海岱山”,因为海德堡(Heidelberg)的后缀berg原意为山(burg才是堡的意思),而海岱山比海德堡似乎更接近东方的仙山蜃景,更富诗情雅趣,如同徐志摩译“佛罗伦萨”为“翡冷翠”。民国大家们的情怀和笔力,确实后无来者。
虽然冯至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但海德堡毕竟也是一个堡:一个与凡尔赛宫齐名的13世纪壮美古堡,足够当得起这个德国文化之都。
莱茵河第四大支流内卡河,流经海德堡,将小城划为南北两面。古堡就坐落在南岸的王座山上。古堡原为王侯宫邸,始建于13世纪,历时400余年才竣工。在横跨四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建筑风格不断变化,最终形成了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文艺复兴式三种艺术风格相糅合的建筑杰作,印记了各个时代的精神向往。
17世纪城堡两度被法国人摧毁。18世纪重建,又遭雷击。19世纪,城堡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逐渐成为作家、画家、诗人和哲学家怀古凭吊之地。这座沉寂的古堡激发起了他们火山似的灵感,海德堡从此名噪天下。
1945年二战末期,海德堡附近的另一座古城曼海姆已被盟军夷为平地,海德堡危在旦夕,紧要关头,一位美国将军用红铅笔圈起了海德堡。因为他曾就读于海德堡大学,在这个浪漫之都度过了他的初恋时光。潺潺内卡河水和那个德国姑娘,令他无法忘情,海德堡由此躲过一劫。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传说无法证实,但历史的洗礼、文豪们的留连、与最终的幸运,确乎成就了海德堡作为德国浪漫主义象征的崇高地位。众多伟大诗人和艺术家的传记都无法略过海德堡,没有哪一部世界文学史的著作可以略过海德堡。而最早把海德堡写进诗篇的,正是大诗人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