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对问题单位“不点名”的审计工作报告26日被提交给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以“某”代替有问题的地方和部门,让代表们怎么审议?又如何监督?
按说,更清晰、更公开原本应该成为审计报告的常态。然而奇怪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审计报告虽然也指出发现的问题,可是公众却看不到究竟是谁有问题。
这样一来,有问题的部门得以缩在“部分、一些、几个、少数”的壳里,躲过每年一度的审计“煎熬”。审计部门面临的来自兄弟部门的压力自然也减轻不少。但是,公众和媒体却只能对着这份“满是代词”的审计报告干着急。
审计,作为政府进行自我约束的一种手段,原本就需要通过向全社会公开来形成监督合力。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希望被审计报告点名,甚至在背后“使小手段让自己不被点名”,实际上反映的是他们不敢公开、不愿意公开、不愿意整改的面目。如果审计报告不敢直接指名道姓,只搞“内部小范围通报”,那就可能会助长和纵容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歪风邪气。
中央三令五申,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份“闪烁其词”的审计报告无异于给笼子开后门。审计报告必须敢于点名,公开越彻底,监督越有力。(叶前 刊今日新华每日电讯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