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7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报观点
审计报告应彻底公开,就要指名道姓
叶前
  “有1个市提前征收2家企业下一年度资源税和企业所得税合计1254.73万元”“有11个部门单位527次接待活动没有公函、邀请函,涉及金额130.4万元”“有1个市多个项目由于供需不匹配等原因,4138套公共租赁住房空置超过一年”……

  这份对问题单位“不点名”的审计工作报告26日被提交给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以“某”代替有问题的地方和部门,让代表们怎么审议?又如何监督?

  按说,更清晰、更公开原本应该成为审计报告的常态。然而奇怪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审计报告虽然也指出发现的问题,可是公众却看不到究竟是谁有问题。

  这样一来,有问题的部门得以缩在“部分、一些、几个、少数”的壳里,躲过每年一度的审计“煎熬”。审计部门面临的来自兄弟部门的压力自然也减轻不少。但是,公众和媒体却只能对着这份“满是代词”的审计报告干着急。

  审计,作为政府进行自我约束的一种手段,原本就需要通过向全社会公开来形成监督合力。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希望被审计报告点名,甚至在背后“使小手段让自己不被点名”,实际上反映的是他们不敢公开、不愿意公开、不愿意整改的面目。如果审计报告不敢直接指名道姓,只搞“内部小范围通报”,那就可能会助长和纵容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歪风邪气。

  中央三令五申,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份“闪烁其词”的审计报告无异于给笼子开后门。审计报告必须敢于点名,公开越彻底,监督越有力。(叶前 刊今日新华每日电讯 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2016里约奥运会倒计时9天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上海市迎接“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专版
   第A22版:上海市迎接“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专版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30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科艺T台
   第B04版:汽车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深圳医改看点不是医生薪酬
猛虎背后的网络暴力
不忍直视的儿童剧
审计报告应彻底公开,就要指名道姓
第三只眼睛
笑看“状元不学医”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审计报告应彻底公开,就要指名道姓 2016-07-27 2 2016年07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