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拥堵
“小手术”解决大问题
城市交通建设已处于较饱和状态,交通管理部门如何挖掘潜力,将拥堵这块“短板”补好?除了推进道路设施建设外,对既有道路条件进行不断优化改善,也是市交通委今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功课”。
谢峰介绍,市交通委今年会同市区交警和区建交委,对中心城“三纵三横”42个拥堵交叉口和其他流量较大的交叉口进行了梳理,共找出90个“拥堵点”。通过一系列措施,如标志标线改造、路口渠化、路段改造、车道改造、公交港湾式车站改造等,优化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减轻交通拥堵压力。
中山北路、曹杨路路口即是本市首批“缓拥堵”示范路口。经多次实地勘验,多部门论证,在基本不开挖路面的情况下,路政部门决定在路口加装两块直行待行区显示屏,并配套施划了地面标线。改造后,大大提升了该路口的车辆放行量。之后路政部门还同步完成了场中路共和新路、陆家浜路南车站路、中山西路虹桥路等三个路口的类似改造。
谢峰表示,今年全年计划完成60个“拥堵点”改造,上半年已实际完成34个,下半年还有26个。同时储备项目30个,计划于2017年实施。
公交优先
“优品质”提升吸引力
“要解决城市拥堵问题,唯一的出路还是公交优先。”谢峰透露,为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交通委实施的公交“优品质”七大工程正不断提速。这些工程包括:地面公交提速工程、地面公交准点工程、中运量公交示范工程、两网融合服务提升工程、公交站点标准化改造工程、轨交增能提效工程、公交服务多样化扩展工程。
市交通委今年将持续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25公里,涉及金桥路(浦东)、四平路(虹口、杨浦)、宝杨-宝安公路(宝山)以及吴中路(徐汇、闵行)。除金桥路已由浦东新区实施完毕外,剩余三条道路均计划于下半年内实施完毕或开工。大整治后,公交专用道作用进一步发挥,早晚高峰公交车速均有明显提升。共和新路、龙吴路、沪太路、延安西路等放射性干道,以及西藏南路、大连路、河南路、天山路等次干道公交车速提高10%以上。
市交通委今年还计划推进对本市范围内全部“最后一公里”线路实行时刻表挂牌服务,即在公交起讫站及中途站点公布车辆到达的时刻表。目前,全市“最后一公里”线路共计189条,截至6月底,87条线路已经实施了时刻表挂牌服务。
32项任务
全力补好交通“短板”
依据交通大数据分析和一线调研,市交通委还制定了“综合交通‘补短板’”计划,涵盖四大类32项任务。除了道路“缓拥堵”、公交“优品质”外,还有交通“智能化”、管理“提效率”等,将于2017年前全部完成。
区区对接道路和“断头路”路网局部连通性不高,也是制约交通发展的“短板”。谢峰介绍,目前施工项目中已有三鲁路-长清路、芦恒路接线路(东)项目、平利路-怡华苑路项目打通,纪鹤路跨吴淞江桥项目预计8月初完工,今年下半年还将开工22条道路。
今年还将继续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充电设施建设,计划年内新增公共充电桩4000个。截至6月,本市已建各类充电桩共计3.4万个,其中住宅区建设的私人充电桩超过2.3万个,专用充电桩0.6万个,社会公用充电桩约0.5万个,1-6月全市新建公共充电桩3828个,已完成实事项目任务的95.7%。
本市公共停车场(库)的智能水平也得到不断提升,目前已累计完成655家公共停车场(库)电子收费系统改造,全市公共停车场(库)静态信息100%接入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停车设施利用率明显提升。 本报记者 张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