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热传一张图片,被网民标注“暖心”“感动”等关键词接力转发。图片的背景是:珠海突降暴雨,一名环卫工人无处避雨。这时,一辆车停下来,车主说,“快上车,送你回去。”环卫工人说,“不行,我还没有扫完这条路。”于是车主打开后尾厢盖,陪着环卫工人一起避雨。车主很快被认了出来,他是珠海市公安局的民警张新宇。微博评论区不免有零星的质疑:作秀?摆拍?但更多的是网民的点赞:即使是摆拍,也让人暖心。
忽然想到,今年盛夏时节,网上也曾经热传过一张源自南昌的图片:环卫工人们在太阳底下列队等候,接受坐在“阴影”之中的领导慰问。虽然最后证实是主办方的无心之失,不过网民们还是异口同声地将那张图片解读为“假慰问、真作秀”。
一张图片,只是一个瞬间。两张图片的简单对比,引出一点旧感新想。
我住的小区,紧挨秦淮河,靠近一座桥,名曰草场门。引桥很长,下面有很大一段终日不见阳光的“灰色地带”。两三年前,那里暂住了好多人,一大拨可能是市政工程的建筑施工人员,分布在临时砌成的简易宿舍里。河床边上,还住着一户保洁员的家庭,铁皮房上有醒目的印刷体字“保洁员工具房”,晚上河边散步的时候,不止一次看到工具房里灯光昏黄。
某日,工具房搬走了,据说是因为文明城市创建,也可能是源于市民举报:住在那里,有碍观瞻。后来,电视上播过一条来自现场的报道:《保洁员桥洞底下住8年》,这个视频,网上现在还可以搜到。如今,桥下干净了,周边清爽了。而我总是觉得,那个新闻的标题,其实应该是另一封举报信,举报的对象是有关部门,他们对这个城市看得见的文明很关注,对一线保洁人员的生活却很漠视。
接着的后来,在另一端引桥下的公共厕所位置,在男女厕所之间不过两平方米的管理间,我发现有身穿保洁工作服的女士在那里烧水、煮饭、炒菜。我只是路过,可是,我有些不淡定。厕所里散发出的臭味、酸味、霉味,管理间也就是他们的厨房间冒出来的油味、烟味、香味,不是五味调和,而是让我感到五味杂陈。管理间上方是“公共厕所”几个醒目的大字,还有英文注释,更叫人胃部不适。自那以后,我不再忍心进那里方便了,我做不了什么,但我可以尽自己所能,少给他们一点异味。
保洁员们被赶去了阴暗潮湿的角落,甚至从那些角落被赶走,城市看上去也确实干净了,可是这样就算“文明”吗?一座城市一线的保洁员,最简单的生活起居都东拼西凑,难以自保,只能厕身其间,谁解其中味?他们会有尊严吗?有一天遇见街道工作的一位朋友,才知道保洁员基本上都“栖居”在垃圾处理站、公共厕所管理间,因为他们早上一般三四点上班,住得远,起得就要更早,而住在市区,以他们的收入水平,房子买不起,租也难以承受。
看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可能有成百上千条指标,但是我以为,城市的角落、环卫工人的待遇,应该是不能遗漏的一条。电视上播过一条公益广告《一盏灯》,讲的是一家女主人特意留下阳台的灯光,给外面两个清洁工吃夜宵借亮。一盏灯、一句话、一只手,往往足以温暖一群人、一座城。而我们这个城市的管理者,为什么不能友善地给那些城市环境的治理者、城市形象的维护者遮风挡雨的一扇门、一间房呢?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是只看电视上那些鲜亮的画面,还是要多关注那些不为人注意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