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去上海迪士尼乐园游玩,当听到入园须知、安全警告、游乐设施人物的声音时有没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呢?其实,这些声音就是我们观看过的迪士尼影片的原版声音。译制片导演、配音演员曹雷为我们讲述译制迪士尼影片的幕后故事。
从小爱看迪士尼卡通片
“迪士尼”和上海,可说是“老相识”了。据可查的文字资料记载,19世纪30年代初,华特·迪士尼所创作的米老鼠形象就来到了上海。不过那时我还没出生,这些都是后来听说的。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只有5岁的我随同父母来到上海,住在虹口,很少有机会到跑马厅、大马路这一带来。记得起来的几次,必定跟“迪士尼”有关:那是父母带我到大光明、卡尔登影院来看迪士尼的卡通片。因为那儿的影院里有“译意风”(外国电影同声翻译)。
“译意风”,应该算得上是译制片的前身了:影院每个座位上都有个小耳机,戴上后,可以听到耳机里传来一个很好听的女声,她会把电影里的每句英语翻译成中文讲给你听,也就是现在说的“同声翻译”。因为迪士尼出品的卡通片观众都是小朋友,即使影片打上中文字幕,孩子也不一定都看得懂,所以父母都愿带孩子到这几家有“译意风”的影院来看迪士尼电影。
那时候我看过的迪士尼卡通片可真不少,有《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小鹿斑比》《小飞象》等等。有时,正片前还会放一些如《米老鼠》这样的短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中美之间的文化交往也完全断绝,美国的电影在中国大陆的银幕上绝迹,迪士尼的影片当然也不例外。
三十年后,即1981年,中美建交以后第一个美国电影周在我国举办时,迪士尼影片才再度来到我国,当时与《金色池塘》《雨中曲》等影片同时展映的就有一部迪士尼的《白雪公主》。
从那以后,美国电影开始重新进入我国影院。但是,迪士尼的卡通影片直到1994年才正式在我国大陆上映。原因是迪士尼公司有一条放映原则:新片必须同步在全球首映,错过了这档期的影片,就只能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在电视里看老片播出,或看录像或碟片了。那年它的新片是《狮子王》。
译制导演迪士尼影片
当时的迪士尼公司对我们的外国影片译制水平并不了解。他们的影片也没有在我国大陆做过译制配音,但他们在这方面与台湾地区却有多年的合作。《狮子王》是在台湾译配成华语的,于是,他们就把台湾配的版本送到大陆来放映了。
《狮子王》在我国大陆上映后,反响出乎迪士尼方面的预料,影片虽然不错,但是台湾方面的配音却在大陆观众中产生了奇怪的“反效果”。他们这才知道,同样是普通话,两地的发音还是很不一样的。台湾的普通话,受到闽南方言的影响,很多词语的发音、尾音都和大陆的普通话不同,连叫“爸爸”“妈妈”的声调都不同,所以在影院观众中产生了不好的反应。
迪士尼方面对他们的影片在各地放映后的反响是很重视的。他们了解到,原来中国大陆对国外电影的译制配音已经有了四十多年的历史,而且有实力很强的译制专业人才和译制机构。上海电影译制厂(简称“上译厂”)就是其中一家。于是,迪士尼影片管理亚洲方面事务的公司就派人到上译厂。但他们并没有直接来谈哪部影片的配音事项,而是送来了他们不同类型的老片子,请我们译制加工,想从中了解上译厂的专业水平以及录音设备和录音质量等情况。这其实是他们的一次测试。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们基本了解了迪士尼在后期译制配音工作中的要求。比如,他们要求每个角色都要选多位演员来试音,然后传到美国,由他们的主创人员听后,决定选哪位演员的音色配这个角色。
我曾为迪士尼60年代出品的一部卡通片《101花斑狗》担任译制导演,这部影片中有一群小花斑狗都需要配音。这是一群生下来没多久的小小狗,大概相当于我们三四岁的孩子吧,原片中说话奶声奶气。每只小狗还有不同个性,有只小公狗挺“嘎”,说话很冲;有一只小狗总是可怜巴巴地喊“我饿”;有两只小狗总要争吵……以往配年纪这么小的童声,我们往往让成年女演员捏着嗓门来学;但这次迪士尼方面要求完全用真的孩子来配,尽管屏幕上是“画”出的形象,声音上却要求绝对的真实。于是,我只能从一个为孩子办的“小鸽子艺校”里挑来一批孩子,最小的只有四岁,让他们每人录下几句对白,编上号,传给美国方面听,由对方挑选配音小演员。结果对方听了传去的录音后,反馈的意见是:“越小越好!”这可大大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难度:学龄前的孩子还没学会认字,每一句台词都要反复说给小演员们听,让他们记住;他们不会抓口型,不知道配音时什么时候开口,录音时我就站在他们后面,该谁开口,我得提前一秒钟拍拍他的小脑袋。那时我们还没有多轨录音的设备,同一场戏的几个演员得同时录音,一个演员说错了,这场戏的所有演员都得重来一遍。于是,我就像敲架子鼓一样根据片中角色的说话次序,轮流轻拍他们的小脑袋。好在我们的孩子都十分灵巧,戏配得还挺顺利。
我曾问迪士尼方面的人员:“你们原片在美国配音也是这样做的吗?”他们却说:“完全不同!”原来,在美国动画片的制作顺序是反过来的:先选定合适的演员来录音,像录广播剧那样,有了声音以后,画面的口型、表情再根据演员的声音和表演去画。这跟我们美术片的制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小花斑狗的制作也是先找孩子录下了声音,再根据这些声音来画小狗狗的口型的。
可是,这几部迪士尼影片没有在我国大陆公映。像《101花斑狗》,完成后也只是作为影碟,在音像市场上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