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贤愚经》卷6第二十八品中说:有西域五百人商队行进入黑暗山谷而慌乱不堪时,商主萨缚用白毡缠绕自己双臂,淋上酥油点燃以作火炬,给商队引路,走出黑暗山谷。这是佛本生轮回故事中的一则,以壁画形式出现在龟兹克孜尔第8、17、38、58、114、178、184窟中。“萨缚燃臂引路”故事直接说明货物交易不仅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走向光明的需要。
其实早在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之前,四川的织锦和竹杖就已出现在西域的市场上了。在许多日子里,民间自发的货物交易之路,也早已鲜活地扭动在中亚的山峦、河流、沙漠、戈壁和绿洲之中。充满异域风情的物品让交易双方以及双方的家乡感受到物质的丰富性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想象。当然交易所带来的利益是建立在生活的多样性和审美的丰富性上的,而反映这种状态的直观样式,便是艺术品。我们从流传和出土的艺术品中,看到了西域“胡商”的形貌、衣饰、货物种类、驼载工具、甚至是令人迷幻的图案与色彩。我们从中也了解到其它更多的历史与艺术传统的信息,如:在商队内部,有一位大家公认并服从的首领叫“萨缚”,而这名称起源于印度;从出土外来器物和文书以及有关文献记载中,我们了解到“胡商”东来时所携主要货物是:金银器皿、宝石和香料以及毛纺织品、药材、驼与马、甚至是奴隶,更有甚者是黑人奴隶,而这些货物的利润最高。又如我们从反映那个时代的陶驼艺术品上的不同载物的内容来看,那些不见丝绸布帛而仅有囊袋的载货驼,定当是入华的商队,而那些满载丝卷和布帛的载货驼,应是返归的商队。其中大量是半成品的丝帛,这是为了驼回去再加工时配上西域当地民族喜欢的图案纹饰、使当地人喜欢,也可返销东土,以谋取更大的利益……同时也更大限度地配置和促进了审美发展。
而这些已远去的历史,在当下“一带一路”的呼唤中又清晰可爱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它们以艺术的样式亲切地看着我们,它们以灵动的身姿使我们好奇而想象的翅膀慢慢展开。千百年来物质交流所带来的文化融合,使华夏文化有了更宽的胸怀。
在我国古代艺术史中,有大量艺术瑰宝是通过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而诞生的。有专家研究认为,我国青铜器最早可能从中亚、西亚传过来的。战国时的蜻蜓眼琉璃珠也明显有着西洋的风格。唐朝时“舶来品”通过丝绸之路融入我们的文化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这种中外文化交流形成的艺术样式甚至成为我国艺术传统的一部分。
本专栏将陆续讲述丝绸之路这个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上发生的一些有意思的案例,而这些事体对今天“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呈现将是一种有益的启迪。
“丝绸之路”是一条永不止息的生命与文化之路;是中国进一步发展中的一脉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清泉;是我们步伐坚定走向未来的清脆的银铃之声;是文化升腾的曼妙时尚。
请跟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