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相声界的“曹郭之争”捅破了一直被人回避的窗户纸。相声艺术的方向到底在哪里?如何将这门传统曲艺在新时代继承发展下去?
相声起源于“撂地儿”,起初是非常低俗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说相声的人得不到尊重,被称作下九流。虽然后来屡经打磨,出现了艺术性较高的门派名角儿,个别艺人从“撂地儿”走入正规剧场,但其社会地位基本没有改变。
新中国的建立使相声从通俗杂耍步入真正的艺术殿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相声改进工作,对传统相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艺术上精益求精,极大发扬了相声艺术接近人民接近生活的特点,面貌焕然一新。相声艺术成为中国曲艺的头牌,相声演员也改头换面自我提高,成为被人民尊重的艺术家。代表人物不胜枚举,比如马三立、常宝堃、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以及后来的马季、于世猷、刘文亨、苏文茂等。
这个时期对相声的改造并非限于对相声段子的改进。更关键的,是对以往相声艺术的传承方式,也就是以人身依附为本质,以拜师入门为特征的把头方式,进行了根本的改造。新型的曲艺学校如雨后春笋出现,相声艺术家走入学校当老师,当时像侯宝林这样的相声名家也走进学校教学生,他在这个时期教授了很多学生,而非徒弟。这些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各个曲艺团体,挑起中国相声艺术的大梁。即便在“文革”中,侯先生依然利用一切机会教学生而非带徒弟。有个河北曲校的学生想得到侯先生的指导,他知道后,竟在去漯河干校途中,特意在保定下车,就在车站附近的白氏包子铺里听这位学生绕口辙,提出很多指导意见。临行还买了白氏包子送给学生,怕他饿肚子。
遗憾的是,随着“复古”浪潮,打着恢复传统艺术的旗号,很多糟粕沉渣泛起,再次占据了传统曲艺的舞台,最突出的就是所谓拜师学艺。世界明明进入二十一世纪,自由与个性是艺术的主流,而在这社那堂的大厅里,长袍马褂,三叩四拜,俨然上演起封建把头式的所谓拜师仪式。问题不止如此,关键是这背后的师徒依附关系,徒弟像儿子一样依附于师傅,除了学艺,还须从事诸多与艺术无关的杂役。此外,在经济上也倍受盘剥,演出一场师傅得几十万,徒弟只有几千块,分配极不合理。这种形式毒化着传统曲艺界的人际关系,是以“曹郭”之争为代表的不安定因素的根源,它制约着相声艺术的发展,成为时代进步的负能量。
相声艺术的发展道路必须与时俱进,吸收过去成功的教学经验与人际关系。让艺人享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拼艺术和艺德,而不是拼江湖帮派的势力,这才能让这门先天不足的传统艺术改头换面,成为新型社会关系绽放的花朵,服务于社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