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1月0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念一位乐评人
张可驹
  张可驹

  最近,国内一位重要的乐评人柯辉先生猝然去世。他走在去年12月25日的清晨,不少爱乐人、他的同行,纷纷在微信上哀悼。圣诞节,他们心中覆盖了意外的悲哀。柯辉享年47岁,因脑出血后手术无效去世,他离开得太早了。我是他的同行,也是他的读者,希望从这两方面,以此文表纪念。

  “乐评人”究竟是什么呢?他们评论音乐家们的演出——舞台上的,唱片中的,效果如何?好在哪?欠缺是什么?也可能谈论作品,有时谈得浅近,有时则谈得深入些。当他们的文字定期出现在报纸杂志上,或在网络平台取得持续影响力时,可能就会被视为乐评人。

  我不清楚听流行音乐的人会多大程度地在乎乐评人。不过在古典音乐,或其他经典艺术,譬如戏曲,我发现人们还是一贯在意乐评人的观点的。过去,人们发表自己的评论并不方便,而今天只要使用微信,任何人都能在音乐会结束的半分钟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乐评人并没因此消失,这是件有趣的事。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感觉自己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在那数量爆炸的观点当中,他的观点能帮我找到我想听的。他的看法可能让我有会心之感,而哪怕和我的看法完全不同,我也能从中得到一些东西,让我感到我需要他的见解,也需要他的善意和坦诚。而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柯辉先生正是这样一个人。

  他的文字,我陆陆续续读了十多年,在这方面还有些发言权。柯先生的音乐专业功底很深厚,可他的文章大多发表在完全“非专业”的报纸杂志上。他的文字表达往往直白浅近,人人都读得懂,不会感觉“太过专业”。但他所提炼的内容,所表达的观点,有着深厚的根底。而动笔写一些更有深度的文章,譬如谈论他最热爱的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的艺术,或布鲁克纳交响曲的演出时,我们更会看到他作为乐评人最美好的一面。

  这样的主题,确实有太多的内容可谈,有时不知不觉便会连篇累牍。柯先生写得都不算长。他选择并不充分展开一些内容,同时,又力求提纲挈领地点到不同演奏的精要处。作为读者,这些文章我真的读了很多遍,但从不厌倦,因为确实有东西。好像每次读都能给你带来一些反思,这只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而作为柯先生的同行,我自己写文章谈富特文格勒,或布鲁克纳也有多次了,其实是倾向于连篇累牍的。可是,站在乐评人的立场看他的东西,也会让我提醒自己:如果谈到某个篇幅,却没那个密度,那你就不要谈了。

  最近几年,柯辉先生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音乐欣赏讲座,或类似的对谈活动上。所以在文字方面,他真的还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来不及表达了。大家倘有兴趣,可以看他的博客与微博,按照hughke这个网名查找即可。我默默期望他的讲座能被整理,付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大网购专版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新民法谭
乡村风情画(摄影)
怀念一位乐评人
孝顺
弹簧床垫为啥叫“席梦思”
终将远离我们的事物
冰雪的深意
扫一扫
不妨练练俯卧撑
刘仁轨之梗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怀念一位乐评人 2017-01-06 2 2017年01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