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熟食店遍布于大街小巷,各具特色,吸引了食客们,有的还排起了长队,但也有的熟食店不敢恭维,不是色香味勾不起人们的食欲,就是食材、用料、分量让人却步。笔者有时也会到熟食店尝鲜,虽然有曾经的感觉,但总觉得少了一些韵味,回味当年所见的熟食店,还是有所感悟的。
40多年前,在山东路上金隆街对面,有家熟食店,一间10多平方米的门面,橱窗半人高,留着小窗口供卖菜专用,右边通道是卖筹处,筹码是竹子的,头上用油漆涂上红、黄、绿的不同颜色代表着元、角、分,买好筹码后到小窗口买熟食。透过玻璃窗可见搪瓷盘里盛放着的猪头肉、油爆虾、烤麸、红肠、五香牛肉、熏鱼、干煎带鱼、白切鸡、酱鸭、酱汁肉……浓油赤酱、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三尺。
熟食店的秤是搪瓷盆,也许是国营店的缘故,分量比较实足,未见有人因短斤缺两而红过脸,拌过嘴的,需要多加一些调料,或是换些鱼、鸡、肉的头尾部位也是可以商量的,不用加钱。称完后,那位戴着白帽子、白口罩的营业员阿姨态度和蔼可亲,动作娴熟地将熟食用勺和夹子放入黄色牛皮纸内垫的白纸上,然后包扎,包扎全凭熟练的技术不用绳子和塑料袋,拿回家后也不散不烂不坏。那时家里还没有冰箱,天热时,这位阿姨还会提醒食品安全的注意事项。在计划经济年代,主副食品凭票供应,唯独熟食店、饭店是例外。谁家也不宽裕,上饭店太贵,熟食店便是好去处,而且只有家里来客,过年过节了才能打牙祭,享受这些美味佳肴,因而熟食店门口很少排队的。当然,熟食相对较贵,也带来节约的习惯,很少发生浪费的现象,甚至于包扎纸也用来当废纸卖。
熟食店的招牌菜颇具特色,猪头肉有红白两种,咬起来外糯内脆,酱汁肉肥而不腻,五香牛肉劲头巴脑,香气诱人,确实是花了很多功夫的,有的是家传的独门绝技、配方,有的是千锤百炼做成的,论切配技术也是堪称一绝,不在饭店之下。熟食店的菜一年四季均可享用,夏天纳凉时,啤酒或是盐汽水加少量的高粱酒就着熟食,啃着鸭腿真叫一个美字,过年时家里的暖锅里也会放入熏鱼之类的熟食,鲜美无比。
熟食店是上海人的老味道,美味配上营业员阿姨的服务态度,真材实料,货真价实的质量保证,使人感到温馨、放心,想起来还是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尽管现在的熟食店多了,但不可否认,关注味道创新,保留特色,创造品牌的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也有所下降,重油、重味居多,比较清淡的熟食还是缺乏的,殊不知这才是熟食的生存发展之道。上海熟食店老字号能够传承几十年不衰,靠的就是这股令人难以忘却的味道,对于正在从事经营熟食店的工作者也许可以有所启示,对于增强熟食食用者的健康、节约、环保意识也许能够有所提示。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