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不同待遇不同
卫田有个形象的比喻,当问及企业的所有权分类时,一个自然的答案是“国企”和“民企”。这种分类不仅表明公司所有权差异,也体现出身份地位的不同。这就好比嫡出的贾宝玉和庶出的贾环,虽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是由于母亲的身份不同(类似于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差别),在大观园中的地位和境遇也有着天壤地别。
我们以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例,来分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国家支持的不同。例如:上个世纪80年代万向集团的全球化之路其实是无奈之举。当时国家把订单都给了国有企业,万向在国外根本没有客户,于是才通过产品出口的形式走出国门。可是近30年过去了,中国经济腾飞举世瞩目,在这样的新情境下,国企和民企的地位和境遇是否发生了变化呢?
国企不再一家独大
卫田透露,截至2014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存量已达到6600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约占30%,1.85万中国投资人在国外共注册了3万家企业,非公企业占89%,覆盖了186个国家和地区。由此可见,在登上国际舞台的时候,国有企业再也不能一家独大,相对于民营企业,其身份优势逐渐弱化。卫田曾经对中国四个省市的地方发改委进行调研,均发现,发改委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时,主要看其是否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并不注重拥有的资本类别。也就是说,当今中国,“贾宝玉”和“贾环”已经可以按照他们自身能力决定在贾府的地位,而不用看其出身。
那么,“自身能力”在当今中国又意味着什么呢?卫田认为,企业“自身能力”的衡量标准是企业的能力与国家当前的主要政策吻合的程度。具体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否能够帮助国家实现其迫切的需求。以“一带一路”为例,诸多走出去的企业已不局限于国有企业。具体说来,中广核集团和法国电力集团签署了《英国核电项目投资协议》,而作为民营企业的金螳螂、广汇能源、凌钢股份、玉龙股份等民营企业也签订了众多基础设施的合作协议。
顺势而为才能成功
卫田表示,由此来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划分已经不能够体现其在目前中国情境下的地位和境遇。而将企业分为“符合政策要求”(顺势而为)和“不符合政策要求”(不顺势而为)显得更合适。类比到互联网行业,在谈在做“互联网+”的企业,就是顺势而为。雷军曾经说:“把握战略点,把握时机,要远远超过战术。一头猪在风口,台风大,它就能飞起来。”
卫田建议,中国企业应该忘记自己“贾宝玉”(国企)和“贾环”(民企)的标签,敏锐地把握国家发展趋势,仔细考虑自己手上的活是否出众(业务类型是否能赶上政策的春风),顺势而为,争做一只“风口上的猪”。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