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法实施已逾10年,为各级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人大常委会探索人大监督工作,在监督主体、监督组织、监督计划、监督选项、监督方法、监督公开、监督实效等方面有许多成熟的创新实践经验,亟需立法固化。为此建议修改监督法,让监督权运行更有法律保障和权威。例如,各级人大完善监督形式和方法,开展专题询问、跟踪监督、联动监督、询问常态化,已经成为相当成熟的做法;特别是围绕提高监督实效,各级人大开展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常委会报告机制,探索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报告的满意度评价,开展代表参加预算初审等等。
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西部经济崛起,农民工流动性加大,回乡创业、就业的概率增多,养老保险关系能否异地转移接续,对他们至关重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在2009年12月29日就发布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目前上海等城市已经按照上述通知精神,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进行异地转移,但有些地方还不能很好地实施养老保险关系异地接续。为此,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各省市区的统一协调,将这项工作尽快落到实处,早日见到成效。此外,建议推进实施社会保险金缴纳的全国联网,帮助解决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金的异地转移接续问题,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让资本带着情怀进入文化领域
时下,影视圈常听到一句话:“我们不缺钱!”资本方拿着钱像围猎一样在寻找能获利的文化项目。资本看重文化产业,是觉得发现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创作艺术作品时也要像绣花一样投入。可现在很少有投资方愿意为主创人员支付这些时间成本。
有关部门应引导社会资本关注和扶持作家编剧们的前期创作,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让艺术创作者能更安心地到生活中去,静下心来为做好一部优秀作品汲取营养;同时,也希望资本方能带着情怀进入文化领域和电影市场。文化艺术是个特殊行业,文化产品的优劣及价值取向甚至能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希望资本方不只是以单一获利为目的。如果能做到多出精品,进入良性循环,应该是个互利的事情。
振兴实体经济打造制造强国
目前我国已成为具备制造全体系的制造大国,但要成为制造强国,还任重道远,急需解决结构性失衡、供需关系失衡、供给效率失衡等问题。
建议重点突破,优化布局,围绕《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实施指南,聚力重大工程实施和重点领域创新,补齐制造业短板;深化改革,集聚要素,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扶持作用,实行结构性减税,把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加速技改,提质升级,加大财政的引导性支持力度,将技术改造与智能制造、绿色改造等相结合,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强化保障,持续发力,推进制造领域法制化建设。
促进分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分享经济已在整合共享线上线下资源,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方便生产生活,促进创新就业等方面显现先发优势,应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分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好经济新动力、新增长点的积极作用。
首先要创新理念,转变作风,大力支持分享经济发展,特别要支持和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分享经济。其次是提高技术防范能力,保障分享经济安全发展,在技术上筑好筑牢“防火墙”,严防黑客“撞库”。再就是完善法律和制度政策,推动分享经济持续发展,在国家层面研究制定促进分享经济领域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最后是加强社会引导,依法监管,促进分享经济健康发展,有效遏制和惩戒违法行为。
发展低碳技术抢占产业制高点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济形态。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和发展低碳技术,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在未来有限的时间内,推动经济整体向低碳转型,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建议健全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同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关键技术的创新体系,并且结合行业特点部署低碳经济发展的应用示范工程,在总体上实现重化工业的低碳转型。
特派记者 姚丽萍 邵宁 潘高峰 江跃中 方翔 整理
特派记者 陈正宝 刘歆 张龙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