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谁还会潜下心沉浸于一个人的纯粹阅读与写作……更多的是埋头于手机的“朋友圈”,或探问退休金加多少,或为股市的红绿变幻而感叹——“置三分闲地,借一片秋月,邀朋友三五”一起“采菊东篱”,终成“潮打空城寂寞回”的孤独与无奈而成了一厢情愿。
打开电视,撞入眼帘的尽是“将娱乐进行到底”的养生娱乐化、学术娱乐化、收藏娱乐化……乃至各种奖项也被“娱乐”一番,竟成腐败温床。
原本令人仰慕、心生敬畏的文化自尊和文人骨相,竟然威风扫地,文化被“动迁”还不知源于何时。当人们把悲剧写成“杯具”,还以为创新而怡然自得——窃以为,中国文化已经被“囧”得面目可憎。
虽说,我在“为五斗米折腰”,几乎天天趴在电脑前,除了写作就是在采访的路上……然而,我却恪守每周五是我的读书日,没有约会,没有应酬,努力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不开QQ、不看微信,进入一个人的阅读时间,纯粹地读点文字,并努力地将阅读的根脉,深植于文化的土壤以汲取营养,真正地潜下心进入“一个人的阅读”状态。
文字,堪称人类最伟大的创新之举,它是如此写意,写意得只有剩一些点画,却正是这些点画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于让时间成了一个过客,让空间成了虚设。阅读中,犀利的语言令人拍案叫绝,慧人的心智令人醍醐灌顶,诙谐与幽默令人忍俊不禁……那是赴思想与文化的饕餮盛宴后的一种志酬意满。因为,文字放逐了我,成就我一场乾坤孤旅的勇气;所以,我可以在阅读中死亡,又可以在阅读中获得新生。
我特别欣赏以前那种“半文半白”的文字,那是古典向现代演变的转折时期,一个大师大家辈出的年代,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圭臬,足以反拨我们今日之浮躁与焦虑、平庸与粗俗。
“一个人的阅读”那是一个无法与俗人言的文化体验……两瓣茶蕊的沉浮,令人在慢生活的悠长韵味的阅读中感悟自然生命的真谛与“诗意地生活”的美感。
我说的阅读,就是一个纯粹的阅读,没有功利性;再有做点读书笔记,那是事半功倍的一个捷径。因为有些文字,不是把意思写出来就美、有意境。比如一首诗,你换一个字,意思不变,但是意境迥然不同。再比如一句成语,你若把字换个先后,那原本的文化意象顿失而索然无味。像“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就是完全两个意境。所以,这就是做笔记的原因,就是常人说“死记硬背”,那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旦运用多了,便熟能生巧地被自己所灵活运用了。
再者,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相信,读书可以让我们心静,在静中我们会生出智慧。至于说读书可以长寿养生,那是娱乐文化了。因为,阅读有时是一种心理“折磨”。然而,我还是认同与欣赏这位学者所言,“我的时间主要用来读书和写作,老是参加社会活动的话,那个心就会变得浮躁,整个人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