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韩正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到今后五年工作的奋斗目标,其中提到一项:“街区是适合漫步的”。
街区适合漫步,粗看似乎只是一种生活小事,怎么会作为奋斗目标写入市党代会报告呢?实际上,漫步,或者说散步,是一种随意闲行,一种怡心悦情的生活方式,一种能增加生活幸福感的日常活动。这点,古人是充分享受了的。《千家诗》中第一首程颢的诗:“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闻偷闲学少年。”写的就是在花丛柳树间信步游春的愉快心情。第二首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写的也是信步游春的愉快心情。这种恬静美好的散步环境,当年不仅在乡村,在城市也同样存在。韩愈就留有一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皇都”“天街”充满着如烟如雾的杨柳,该有多少漫步的好“去处”呵!
如今的城市人,在这方面却愈来愈难找到“去处”了。城市人散步漫步,经常是在街道上,马路上,即上海人所谓的“逛马路”。然而,由于车辆的大量出现,马路日益拥挤嘈杂,连明文规定的“人行道”,也常常被许多非机动车与各色摊贩所占领。加以不时挖路排管,又管理不善,路面不平,坑坑洼洼,以致行人提心吊胆,举步维艰,谁还有兴趣作信步游呢?不少人原有晚餐后散步的习惯,后来由于附近的马路渐次变成“行不得也哥哥”,只得忍痛割爱,宅在家中看电视了。至于弥漫“烟柳”“草色”的街道,上海原本不少,近年虽已有所保护,如武康路等一批落叶景观路,如今仍然是“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可惜也在逐渐减少。原来一些树影婆娑、僻静幽雅的马路,也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起来。饭店、旅馆、舞厅、歌榭,将原有的沉寂幽静的意蕴破坏殆尽。虽然灯红酒绿、喧哗热闹的生活也是社会所需要的,但人们同时要求有清静闲处、怡然自得的悠闲生活。特别是负荷日益繁重的现代人,在紧张工作之余,有条件“胜日寻芳”、“傍花随柳”,在大自然环抱中作优哉游哉的信步游,是一种最好的心理调剂与心理享受。因此,城市不能没有热闹,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高科技,但也不能没有幽静,没有树木花草,没有大自然。现在一些城市鉴于车辆拥挤造成了行人走路难,特辟了“步行街”,这是好的;但这样的“步行街”,多为那种商家集中的通衢大道,主要是为了方便市民购物。唯有使人们居住的街区都能适合漫步,广大市民随时能在悠然漫步中享受悠闲生活的乐趣,“任性灵而直往,保无用以得闲”,才会大大提高城市的宜居度与市民的幸福感。
城市人漫步,除了街区马路外,公园也是好去处。上海近年新建扩建了不少公园,正在筹划的世博文化公园,面积较延中绿地要大8倍,更是大手笔。只是有些公园管理欠善,有时异化为闹市,韩正报告提出要让“公园是最宜休憩的”,也是有的放矢。当街区可以任意漫步、公园最宜休憩时,上海的生态环境就更加宜人,上海市民也就更好地过上了绿色、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因而,提出可“漫步”的问题,内中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