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一过,屋后头张阿婆家的银杏树仿佛穿上了一件绿色的衣服,数以万计扇子形状的树叶青翠碧绿,让人眼目清亮。
七年前,张阿婆家屋门前种了一棵银杏树(松江本地人叫百果树),树的胸径13厘米,但蓬头较大,在1.5米左右处开始分叉六根树枝,一看就是嫁接过的。这个我知道,银杏有原生和嫁接,松江现存的古银杏全部是原生的,而现在街头中的银杏,大部分是由产地的农民为了摘果方便嫁接的。
对于阿婆家种银杏,我曾心存疑惑,一般庭院内不种此类树的,过去银杏多数是种在庙庵的,因为松江现在上百年树龄的银杏种的位置过去大多是庙址。张阿婆却对银杏情有独钟,原来阿婆一家是从本地乡下搬来的,老宅基前有棵上百年的银杏。从小在银杏树下长大,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进城后庭院绿化改造时特意进了棵银杏树。
种下去的当年秋天,没有结果。张阿婆搞勿懂,来问为什么?我说可能是当年移栽的原因,让她不要急,到寒冬腊月多施点豆饼之类的有机肥。阿婆当真去买了些豆饼,经过发酵后浇了下去。还不放心,问还可施点啥肥料,我向她又推荐了鸡肚肠、鱼肚肠等,阿婆马上去小菜场鱼摊头讨了许多鱼肚肠埋了下去。
张阿婆相当较真,自从种了棵银杏树,不时会来问问,如何浇水、防虫等等。毕竟自己也是“半路出家”,对银杏的养护知识不是很全面,赶紧查资料、问专家,不敢有半点误导。张阿婆很勤快,每天早上、晚上都要给银杏树浇水,结果有段时间树叶发黄,病怏怏的,阿婆还不察觉树已出现问题,一问果然是水浇多了,造成树根积水。赶紧找人把树抬高,以便积水消除。其实,银杏成活后,对水份要求并不高,一年浇不了几次水,最多大热天浇些,但浇就要浇透。
张阿婆今年72岁,两个子女都移民在国外,动员她去居住,她说听勿懂洋话,吃勿惯洋饭,过勿惯洋生活,如今一个人住在小别墅里,平时有个侄女陪着住。阿婆似乎很喜欢这棵银杏树,夏天里,喜欢坐在银杏树下,摇着蒲扇,悠闲地喝着大麦茶。有时我忍不住说,外面太热,屋里有空调为啥不用?谁知她告诉我,空调不习惯,还是吹自然风好,这棵树就像一把大伞,不信你来坐坐?一试,果然凉爽,树阴下凉风习习,别有一番感觉。
到了第二年秋天,张阿婆的银杏树结满了黄澄澄的果实。望着满枝的果实,老人家有点发愁,怎么采摘,如何处理外皮?我曾到银杏之乡——江苏泰州参观过,还是比较简单的,差人采摘后,把果实放在水缸里,浸泡半个月,让外皮腐烂,然后用木棍反复搅动,直至外皮全部脱落,清洗干净后,放在阳光下晒干。当然水缸是不能放在室内的,因为发酵时的味道是相当难闻的。这年,张阿婆家的银杏树收获了满满两大筐,足有60斤。
现在张阿婆对银杏树的养护似乎也很有经验,甚至如何食用都有些独到的方法。每年丰收后,张阿婆总是会分给左右邻舍些,还叮嘱到,每天吃有好处,可以防癌,软化血管,也再三叮嘱不能多吃,最多每天8-10颗。还讲了个土办法,也不知道她从哪里学来的,用牛皮纸信封装上果子,撒上少许盐花,用牙签缝上信封口,在微波炉里转上1.5—2分钟,边转边传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出炉后的银杏果又香又软,苦中带甜。
张阿婆似乎着了魔,不时看到她在银杏树下忙乎,秋日里银杏叶由绿变黄,阳光照耀下一片金光灿灿,阿婆也像小青年一样,拿出手机拍下这一美的瞬间。树叶落下后,许多天不忍扫去,老太太像小孩似的喜欢在叶被上走上几步,好像走在松软的金黄色的地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