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乡下见过腌菜的过程,虽然腌菜主妇脚是洗干净的,但在腌菜缸里踩啊踩的,总觉有点腻心兮兮。那么脚踏糕呢?倘若糕也是这般踏出来的,黏滋滋的,再糯再香甜也吊不起胃口哪。
最近去无锡礼舍古村采风,真实感受体验了一把脚踏糕的制作,过去的误解偏见乃一扫而空,这脚踏糕啊,真的是民间创造的一大美食呢!
制作脚踏糕第一个步骤是“绣粉”。这个字用得好有意境,记得我故乡苏州也用“绣粉”两字来形容拌粉搓粉这道程序的,当时不甚明白何以用“绣粉”来表述,及至在礼舍古村实地体验,遂知一个“绣”字用得何等精确!糕娘两只手在大竹匾里盛着的米粉里细细地拌啊搓啊,一面羼着水、匀称地搓拌成颗粒状。我随口问了句:“糯米粉和粳米粉搭配的比例是多少?”糕娘回答道:“没有明确的比例,凭手感更精确。”我知道,做糕团糯米和粳米大体的搭配比例是七成糯米三成粳米,粳米多则口感差,糯米多则难成型,但此间的糕娘不讲比例,只凭手感,堪称“高娘”。兴许这就是“绣粉”功夫吧,侍候米粉如同绣花一样细致入微,这糕能不精致能不好吃么?脚踏糕通常做的白糖红糖糕两种,也有淡的类似宁波年糕,当然,正宗宁波年糕是用上白粳烧了米饭置于大石臼内用木榔头打制的,脚踏淡年糕不用于炒年糕吃,而是蒸了蘸糖或果酱吃的。我在礼舍古村看到的脚踏年糕可丰富啦,“绣粉”过程中除了放糖,还掺和着核桃肉、蜜枣、葡萄干等,这糕顿显高大上呢。
制作脚踏糕的第二个步骤是蒸制,大蒸笼,旺火,掌控火候,米粉成了熟的涨粉,也就是脚踏糕的坯料。涨粉出笼时香溢满屋,倘有孩子在,必得给每人拉上一坨,趁热现吃,“涨”谐“长”音,民间传说,孩子吃了“涨粉”会健康长大。所以从前凡有人家出笼涨粉时总会有一群孩子围着等吃涨粉的,主家也不吝啬,每每慷慨扯给孩子们吃,送个顺水人情,况且也吃不了多少的。
好了,接下来该是制作脚踏糕最关键的一道程序——脚踏了。只见糕娘把一大坨涨粉用硕大的食品薄膜包裹着放到一具洁净的木制船型踏糕模具中,敷上几层干净的布料,布料上覆盖干净的草荐,人就站到草荐上开始了脚踏的程序。大些的模具上可俩仨人一起踏,小些的模具一人踏足矣。我一旁看得脚痒痒难耐,便也加入了脚踏的行列,感觉得如踩在柔软的土壤上,我踏过一阵子后,在旁观望的老外也欣然接茬踏了起来,他们对神奇的中华美食充满了向往的神情。
糕娘觉得脚踏程序完成,便把踏过的涨粉从模具里取出,放到一张大桌子上,你一坨我一坨的,吃得咂嘴声和欢笑声一齐飞扬。经过脚踏的糕糯且有嚼劲,再加上核桃肉蜜枣和葡萄干的香甜,可谓难得一尝的美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