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粽子芦叶包,两勺糯米一勺枣,手捻的麻绳拴在腰,托在手心三个角儿翘。锅里烧十滚,粽子翻个身,汤绿稻花香,门口站着盼儿的娘。
这是家乡的一首童谣,生动地叙说了包粽子的过程。在我的家乡,粽子是用芦叶包的,而水乡多的是芦苇,每到端午前后,雨巷里总有水乡女子糯软清甜的声音喊:粽箬卖呀——母亲便循着声音,买上五六斤,扎成一把一把的,晾干,挂在墙角,预备有事要用。
在农村,访亲、订婚时有粽子;砌房子上梁时不光撂馒头,也撂粽子;新娘子回门,娘家要包粽子;小宝宝满月,外婆和姑妈都要包粽子的;还有生了姑娘,乡下都要送粽子的(生儿子则送红蛋)。因此,在水乡农村,吃粽子一点不稀罕,谁家送来了粽子,母亲就送开水里滚一滚,或干脆剥了粽箬,搁饭锅里,盛出来还是三角形的粽子。
当然最寻常的吃粽子,还是在端午节,年年如斯。门户和窗棂赫然插着一束束菖蒲与艾蒿,寻常百姓的心灵便整个儿浸泡于浓郁的乡风民俗中了。母亲喜滋滋地坐在门前树阴下,脚边摆着一篮糯米红枣,和一大桶泡在水中的绿莹莹的粽箬,她的嘴里含着一节线头,情不自禁地哼着小曲儿。顽皮的孩子就在一边玩着闹着要学包粽子。这样的小家,平和之中分明已经包裹着家的香甜与安宁。一会儿粽子煮好了,厨房里溢出一股诱人的清香,小心地剥开热气腾腾的粽箬,糯米粽子浓郁的甘美与香气直往人身上撞。煮熟后的糯米粒粒胖墩墩的,晶莹剔透泛着油光,油光之中就开放着鲜艳的红花,那是烂熟的红枣或是红豆了,令人恨不得一口将整只粽子吃下。但,别人愿意蘸一点白糖,我却偏要吃咸菜,细细地品尝那份特别的香甜。每每这时,母亲就站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慢慢地吃。端午其实也是一种家文化,是一种始于吃食止于融融亲情的最为纯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