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去把《摔跤吧!爸爸》看了,很燃很好看。不过,也就是一部完成度非常高的宝莱坞电影。唉。”走出电影院,我迫不及待地,在社交媒体上表了表态。实在是因为,这部印度电影被太多人褒奖、激赏和推荐,连挑剔的豆瓣网友都打出了9.2分,好于98%运动片、99%传记片。
要知道,传记片和体育片,按照惯例,涉及其中任何一种,在票房上都是“必死无疑”。但《摔跤吧!爸爸》却在票房上也逆袭、完胜。截至目前,上映已四周,排片仍超过30%,累计票房8亿多,自5月10日起就连续“霸占”单日票房排名第一,远远甩开在卡司、视听冲击力和画面美感上都更胜一筹的《银河护卫队2》。
但我还是要说,印度神迹,不过是套路,而已。严苛一点讲,《摔跤吧!爸爸》展现的是如何用最常规的叙事手法,达成最大的情感效果。也就是说,这部电影的完成度远大于创意,程式化的类型元素和情节设计,在一众演员出类拔萃的配合下,焕发出了类好莱坞但又新鲜生动的气息。
回家后,我又认真琢磨了下。如此口碑和票房,总有道理。比如,影片的运动镜头,真的有点厉害,得益于演员超过半年的专业摔跤训练,动作场面甚少借用剪辑,很多用大全镜头展现动作空间和演员表演,凌厉、紧凑、动人。比如,它所讲述的在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语境中的励志传奇,虽是印度故事,但因为同为东方国家,其中女孩的困境和父亲的方式,都能轻易唤起国人的理解和感动。
还是隐隐觉得,无非是套路够深够全。但也更生疑惑,为何大多数的华语电影,连这套路也没能依样画葫芦地学会?
其实《摔跤吧!爸爸》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这些在剧本中看起来可能无用的、废话的、多余的、俗套的,至少不惊艳的“套路”。电影140分钟,铺垫超级充分,交代过于体贴,但当一股股细流慢慢汇聚,最终却凝成巨大的力量,冲击并打动了观众。
我们的演员、编剧和导演,不是看不会,也不是学不会。只是很多人已经不习惯,认认真真讲故事,扎扎实实拍片子了。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