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上海第二家西式医院“公济医院”诞生,即是虹口区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迄今,它已经走过一个半世纪的历程。
点点滴滴的历史沉淀驻足于我的心底已久,对于虹口区这家老医院我早有神往。
在我攻读医科研究生期间,就盛传当年柳秉乾院长,大力发展医院,从海内外广纳人才。他求贤若渴,亲自带队在国内外各大知名医学院校招募优秀的生源。海纳百川,济世臻程。在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一家医院这样广招人才,优秀的学子们奔走相告,上海虹口享誉海内外。
1996年9月的那一天,风和日丽,我骑着一辆旧旧的自行车,从徐汇区上海医科大学枫林校区,穿梭大半个上海,满怀着理想和喜悦到虹口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应聘。
面试的地方是病区的普通办公室,两位老主任都是头发花白学者模样的,满脸的慈祥,白大衣干净整洁,黑色的皮鞋一尘不染,完完全全的老上海的学派。我并不记得当时问过什么样的问题,只聊了一会儿时间。此后,我的命运紧紧地和医院联系在一起。
我入职的当天,海内外共有108位博士硕士到位,号称梁山泊108条好汉。柳秉乾院长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引领着各个学科在上海滩开展最前沿的技术,争创第一,取得了飞速发展。
老院长说,安居方可乐业,应该让每一个家庭没有后顾之忧。
在虹口的广粤路上建造了两幢博士楼,每一户2室2厅的新房安顿着每一个博士的家庭;虹口的凉城和曲阳地区,有许多的商品房分配给每一个海内外归来的学子。人事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安顿落户上海、家属的工作安置以及孩子的学校就读。我刚上班不久,人事处来电话要我去一趟办公室。我下班后顺便绕道前去,慈眉善目的处长让我签字拿了一串钥匙,懵懵懂懂中我拿到了医院分配的虹口区第一套2居室的房子。从此,结束了我多少年求学漂泊的集体宿舍生活,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院引进人才,也培养人才。医院鼓励医护人员到欧美最著名的医学中心不断学习最先进的技术;梅奥医学中心和纽约长老会医院,每一年都有我们的访问学者。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虹口引进人才,且对这一代人的栽培,也见证了医学事业在医院的腾飞。
今天,每当我站在国内外医学的讲台上,炫目的灯光照耀着我,台下众多的目光注视着,我内心总是涌动着一份温暖和感激之情。
时光匆匆,而今,老院长已是满头白发,好在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当年我的老主任定居海外多年,却在每一年春暖花开的时候颤颤巍巍地回国探亲。幸好,我还有机会当面表达我内心那份感谢。
我不止一次漫步在北苏州路190号,仰望着曾经是公济医院的旧址,不远处苏州河水依旧静静地流淌着,它见证着百年沧桑的公济医院的发展。外滩码头船舶的长鸣声中,世界各地怀着“治病救人,济世救民”理想的人们纷沓而至集聚到这里。走着走着,那些西装革履戴着金丝边眼镜的沪上名医们仿佛和我精神交集着;美丽的奥地利公主赫海伦修女穿梭于时空之中,她总是优雅地回眸。当年,那个骑着旧旧的自行车满怀欣喜的女学生也愈发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依旧如同当年,满怀着欣喜,心无旁骛地热爱这份事业,热爱着培养我们这一代人的虹口区这座历史悠久的老医院,维护医学职业的真诚、高尚和荣耀。
十日谈
我与虹口的情缘
情系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创办收藏馆,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