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些因为人慢慢变旧了,而过生活却想方设法要过出新的样子。
比如,有的希望捉住眼睛焦距就要变远的时光,一本接一本地看书,笑说“这书与我亲着呢,它知我,我懂它,相通。读书要趁早”。
比如,有的恋上了会呼吸的紫砂壶,人养壶,壶也养着人。一支音乐一壶茶,在乐音茶韵里呼吸生活的冷暖,调养精神。
比如,有的为一串串木珠子做成的手串、项串着迷,闲下来就时不时抚摸着这些或叫紫檀或称作黄花梨的玩意,享受着物的圆滑体贴。
他们中的一位对我说,他是把自己欢喜的东西也当成了朋友,朋友之间就是需要相互守护、养护的。“你看,我这串珠子养得多润多活啊。”听他说着,人与物的谐和,弥漫在他的小屋里。
朋友之间互相守护互相养,这说法十分的新鲜、有味。他说的只是与具体的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是不是也这样呢?这引我对平时不太在意的“养”字打量了很久、很久——它有滋养、学养、养真、素养、养德等等丰富的含义。往深里想想啊,还真蕴含着人与物、人与人相处美好的样子。
可不是吗,“养”是一种美的情操。倘若,待自然万物有“养真”之气,处事为人以“养德”之态,那么人与自然万物、人与人便不难成为好朋友——即便彼此不相识。
“养”也是一种正面的情绪。积健康“养乐”之爱好,为着生命的乐而乐,为着世界的苦而苦,常养乐观、友善、热诚之情意,“朋友”冷了问一声,“朋友”摔了搭把手,力乏之时给养分,我们便不难拥有优质的友谊。
再朝前一步说, “养”,还是一个美好的诺言。让人人“养福”,让父辈“颐养”,让老者“养寿”,让小小少年在尽情成长中得“滋养”,让我们的伟大民族不断累积“学养”“素养”“修养”,则很多的梦想可走进现实。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友好亲近,天下太平,则善莫大焉。“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人际友好型”社会,其实也是这么一回事。
今天,无论再怎么熙熙攘攘、真真假假、匆匆忙忙,我们也万万不能丢弃珍贵和珍惜、良知和善意。“朋友”间,哪能忘了相互养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