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1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前的书场
钱 渊
  钱 渊

  从前老城隍庙(今豫园商场)一带,书场很多,书场又往往与茶楼连在一起,像“得意楼”、“群玉楼”、“玉茗楼”、“红月楼”、“乐圃阆”等等。过去它的楼上都是茶馆,下面就是书场(譬如像“得意楼”);也有的下面是茶馆,上面就是书场(譬如像“玉茗楼”、“群玉楼”)。生意好的时候,这些书场还要分早、中、夜三场,可见当时盛况之空前。

  过去的说书先生都是要跑码头的,而且大多是跑乡镇(真正的大码头没有几个人能进得去);琵琶、三弦、服装(指长衫、旗袍之类)都要靠自己背,还要走夜路,因此,从前的说书先生是很辛苦的。最主要的是没有大锅饭可吃,完全凭真本事。那时候的先生也不肯完全卖力地教会你,因此得靠自己偷学。这也难怪,因为教会了你,他自己就要歇业,自己砸自己饭碗的事情谁肯做?

  真本事要靠千锤百炼,也要靠不断创新,不能依样画葫芦照搬照抄。尤其是放噱和临场发挥、随机应变,这是模仿不来的,完全得靠灵性。因此,过去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优胜劣汰,成就了一批大响档。像“夏调”的创始人夏荷生(1899~1946),人称“描王”(擅说《描金凤》)。现在的书坛上,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超越他的。张如君算是模仿得比较好的,但与夏先生相比也还是有一段差距。

  时下唱“蒋调”的有秦建国,唱“徐调”的有范林元(据说已转行),唱“张调”的有黄嘉明、毛新琳;但尽管如此,也仅是唱功而已;若论说表、放噱,那都还未达到前辈艺人的水平。唱“夏调”的则更是凤毛麟角,即便有,也都没有超过凌文君的。尤其是《汶祥刺马》一折,现在书坛上有哪一个人能比得上他?凌文君、凌文燕父女档,当年在“广播书场”节目中播出长篇“太仓奇案”盛极一时,后来在“文革”中还演出过现代书目《平原枪声》(当时在“西藏书场”、“西园书场”),故至今印象颇深。

  可惜这些老先生都去世得较早,也没有留下多少录音和录像的资料。凌文君还有《汶祥刺马》的录音资料,夏先生却只活了47岁,仅留下《简神童》《托三桩》等少数录音,没有录像的资料,真是可惜。当然,那时代还没有摄录像设备,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也还没有达到现今这样的高度,这是历史使然,我们是不可强求于前人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跨界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特刊
   第A30版:专版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令人头疼的证件
职业病
城市和街道
从前的书场
需防“考后焦虑症”
月星羊肉馆
新民晚报夜光杯A14从前的书场 2017-06-10 2 2017年06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