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一
过度放松沉迷游戏
12355心理咨询师沈芳介绍,一些孩子在考试后通过无止境地打游戏、大吃大睡等途径来缓解考试压力。然而,从心理学上讲,考生此时心理和生理上的负担还没有放下,如此剧烈地改变作息和生物钟不仅对身体无益,也容易养成不良生活习惯。
沈芳建议考生可以选择积极、健康的放松方式,比如旅游,去以前想去但没去过的地方,或者学习以前想学但没有时间学的东西,也可以多参加体育锻炼。
咨询中沈芳也发现,有的家长一年没出去聚会,一考完就如释重负,忙于外出聚会大吃大喝。这容易引起孩子的失落感,感到考试后自己一下子失去了爸爸妈妈的关注,认为家长“只在乎成绩”。
类型二
失去目标无所事事
有很多孩子在考完后,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多年在学校的生活方式一下子被改变,使他们失去了方向。
沈芳建议,家长应与孩子多交流,告知考试结束只是人生的一个站点,而不是终点,同时鼓励孩子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帮助其制定下一阶段的人生目标。
类型三
等待考分患得患失
这一类型的孩子往往是最纠结的。他们可能像刺猬一样回避着父母、亲戚对考试情况的询问。他们想知道成绩,但又担心承受不了考试失利的后果。
对此,沈芳建议,家长一方面可以通过聊天、散步、运动等方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去理解分数与未来的关系,考差了不代表人生就完了。此时的不安与焦虑对成绩已毫无影响,就算真没考出理想成绩也总要面对。
类型四
难以释怀“低级错误”
考试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沈芳提醒家长,当孩子因为自己做错了一道不该错的题、作文没发挥好等原因难以释怀时,父母不应说太多给孩子更多压力,而应以默默支持的方式帮助并引导孩子接纳错误,要让孩子明白家永远是他们的港湾。
本报记者 陆梓华
通讯员 杜晟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