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蛋大王就是我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珍惜青春时代的人,我一定不是。“接受本报专访,撒贝宁在初始便亮明了态度,颇让人意外,作为一个外人眼里的好孩子、优等生,他说他从来不是特别有毅力的人,也不够刻苦,更不是那种对自己的前途有足够充分规划的好学生。“离青年时代越远,越觉得,自己的青年时代是‘模糊’的,回头看,连回忆都面目模糊。”但他也承认,青春或许就是这样,由很多碎片组成,没有连续的线索,也没有大段的思考。
关于大学时光,他现在记得的,除了大三时候在法院三个月艰苦卓绝的实习生活,便是合唱队、戏剧社和篮球场。“严格来讲都不是学生工作,我领导才能有限,都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其实那会儿大家都比较文艺”,撒贝宁这样解释自己合唱团团长的身份。关于这个光荣的团长,还有一个特别“淘气”的故事,他说这是打着自己烙印的恶作剧:大三时候作为团长,带队去西班牙参加国际合唱比赛,学校和教育部都极其重视,但这个“极其散慢自由”的团长,带着团里的男生,在排练时间,跑去海边打篮球,“跟当地青年建立友谊”,只可惜剧烈运动极大地影响了嗓子,老师非常生气,这个合唱团团长便就地火线撤职。“我那时候还不服气,心怀不满,处处跟老师作对,觉得天大的事儿,太丢面子。”撒贝宁哈哈地笑着说,如今这是每次同学聚会最逗的段子。
曾经录像双腿抖
“对我来说,白岩松们的思考能力、观察力和表达力,以及电视人的生存状态都是非常让人羡慕的,能够到央视工作是很宝贵的、难得的。”本科毕业的那一年,撒贝宁进入央视工作。原以为背后是艰苦而漫长的实习,其实却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机遇,“当时《今日说法》这个栏目成立,他们想要找一个主持人,最好不是学播音的,有法律相关的学习背景,节目组在北大贴了海报,说如果有兴趣,可以跟学校联系。其实我也没有看到那海报,是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了。那会儿我保送研究生了,每天都在篮球场上打球。”语气里,难免有一个优等生的骄傲,但或许撒贝宁的确有骄傲的资本,因为他以非凡的适应力,很快找到了一个主持人应该具备的表达节奏,哪怕“跟学校接受的那套训练完全没有关系了,如何面对镜头,北大法律系更是从来没教过我”。《今日说法》一开播,撒贝宁沉稳、老练的表现,便让全国观众和同行,都有点惊艳,至少从前并没有这样的主持人。
但他又非常坦诚地告诉本报,其实真正适应足足花了“一年半到两年”,他说:“这就是电视的特点,大家看不出来,在你背后有很多人剪辑和切换,你所有出丑的,你所有在现场犯的最愚蠢的错误,观众是看不见的。”而他所说的适应,并不是可以像自己当年仰慕的白岩松、水均益那样直播香港回归,而是“录像不用双腿发抖了”。撒贝宁说,经常有时候,跟同行聊天的时候就乐,“那会儿第二天要有一个直播任务,前一晚,都焦虑得睡不着觉,不管再大牌。但今天直播是一个只要有手机你就能玩的事儿。”
没错失任何机会
“2000年参加台里的主持人大赛,加速了我跟观众之间的联系和认知。”撒贝宁并不讳言,是那一年的主持人大赛让他从一个频道的栏目主持人,迅速成长为一个国家大台的主持人,但他又说,“我真的没有怎么准备,因为没法准备。”据他回忆,当年主持人大赛,大约只有“自我介绍”可以准备,“现场访谈,要抽签,没法预习,临时给你三个词编故事讲故事,也没法准备,外国语大学教授用英语聊天,更是硬着头皮上。”缘何成功,撒贝宁分析说,“因为它跟《今日说法》是完全不一样的颜色和节奏,我突然发现了另一个平台上自己的状态,全新的,特别游刃有余的。”也是从那时起,他非常确认,他喜欢观众直接的反馈,而不喜欢演播室的寂寥。
回望来时路,撒贝宁说,他不是一个足够进取的人,但他也没有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如果有什么可以跟年轻的毕业生分享的,那就是“当喜欢的职业和待遇不错的岗位,让你左右为难的时候,不要犹豫,永远去选择那个跟自己的个性、胃口相符合的职业、平台,哪怕条件不是那么好,热爱是第一位的。”他说,你从热爱的事业里获得的幸福感,远远比你从中获得的其他回报要来得重要,“先把钱攒足,如此计算,会是一个巨大的失误。因为当你陷入一种节奏里,你发现全身而退没有那么容易。”
这个总是被认为是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秀男青年告诉记者,其实他曾经怀疑“我是不是上了一个假的北大”。他说:“我有的同学大一时候就考出了GRE和托福的高分,为出国深造打好了基础;有的同学你永远不会在小卖部放映厅和篮球场遇见他,因为他永远在图书馆苦读。我那会儿经常问自己,你在干什么,你在浪费北大给你的一切。”但如今,他发现,合唱团、戏剧社、篮球场,“你看似非常无聊地跟哥们在小饭馆喝酒的夜晚,那些聊过的事儿,度过的时光,印在脑海里的面孔,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了你职业生涯不可或缺的素材,和所有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来源。”他想要跟年轻人说,“只要你经历了,正在发生的,一定是有道理的,一定是有意义的。”
不要去复制别人
大部分年轻人还是会提这样的问题,你曾经遇到过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什么力量让你挺过了难关?
撒贝宁笑说,主持《开讲啦》,面对当代大学生的这些问题,让他想起自己大学时候坐在台下听讲座时,也曾递过的纸条,“原来,一代人又一代人,本质都还一样。当然,他们比我们更多元,也更包容,无论是表达、理念还是价值观,这很好。”但作为主持人,撒贝宁说,这些并不是好问题,好问题要切口很小,却洞见全部,“比如我问刘德华,周润发和梁朝伟落水你救谁,刘德华的回答是,他会用砖头把这两个人都砸下去,这样他就可以永远是影帝了。”说完,撒贝宁跟记者都笑了。
不过,他说做《开讲啦》节目,并不是要给年轻人树立起一个个偶像,好让大家来学习成功人士的经验,而是跟年轻人展示一个个有色彩、有力量的生命,“成功其实不可复制,也没有必要去复制。但我们希望有那么一些瞬间,让大学生读到一个嘉宾的善良,他的积极,他的一瞬间的闪光点,可取的,给年轻人以鼓励,以警醒,就够了。”
撒贝宁又另外举了一例,“作家阿来那次上台讲,有一个细节打动了我,他说长篇完成的时候,抬起头,发现树叶都绿了,才想起来写作开始的时候,还白雪皑皑。在那一个瞬间,他和故乡所有的误解,全部都和解了。在那一刻,我看到台下很多年轻人,自觉地用力在鼓掌。我想他们一定被拨动了心弦,又或者他们跟自己的故乡也有一些误解。”
>>>记者手记
撒贝宁的偶像
采访中撒贝宁几次提到他挚爱的篮球和偶像乔丹。“拿了三个冠军,然后父亲被谋杀,打了棒球,重新回来,再拿了三个冠军,尤其在篮球这样拼体力拼年龄的运动项目上……”
讲起乔丹,撒贝宁就十足一个小粉丝。他说乔丹退役后他便再也没有看过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我现在自己还打篮球。但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而我已经看过了那个时代最好的故事。”
当我问他,如果有人把你当作“偶像”,你会给他们什么忠告时,他笑着说,“那我劝他们迷途知返”。撒贝宁有几分认真地告诫年轻人,“最好不要把我当作一个榜样,北大的保送,研究生的保送,一个国家电视台的录取,都多少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不过有一点,当机会来的时候,我也的确没有看着它从指缝中溜走。”撒贝宁说,如果要总结,还是那句话,“别选择什么事有用或者没用,而去做。去做吧,如果你喜欢的话,不要小看你做过的每一件事。”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