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43顶女帽
明前茶
  ◆ 明前茶

  小渊小时候,就很少见到一家团聚的日子。她的父亲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工作了40年,母亲在上海石库门房子里照料一家老小,同时在一家街道小厂兼任会计。家累重,父亲的工资又不高,为了养家糊口,母亲还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做粗活来贴补家用。她刷洗过牛奶厂的玻璃奶瓶,为小旅馆搓洗那些粗重的窗帘与床单,还为煤基厂打过煤基。

  小渊记得,打完煤基回来,母亲洗头发能洗出一盆黑水来,指甲缝里都是黑乎乎的煤屑,剔都剔不掉。而此时,昔日纱厂老板的二小姐,已经干活干到十个指甲都劈裂了。

  母亲毫无怨言。小渊小时候见识过同学父母的各种猜忌、计较、吵嘴,倍觉困惑——自家父母,是怎样在这样两地相隔、无所扶持的情境下,一直保持着安之若素的和谐的?

  小渊成年后终于明白其中的奥妙。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小渊父母的情感纽带有两个,一个是两人对古诗词的热爱,另一个居然是,父亲这一生,为母亲做了43顶帽子。

  只说后者。小渊母亲在上世纪60年代末患上日光性皮炎,只要一晒太阳,脸上就会起红斑。偏偏她为养家承担的很多活计,都要顶着毒日头完成。父亲知晓后,一声不吭,很快托回沪探亲的同事为母亲带回一顶米黄色的草帽。那是父亲找打草帽的老乡学习,自己用青稞杆编织的。为了让母亲戴在头上更舒服,父亲把青稞秆浸水三次,捶软三次,又暴晒三次。

  之后,父亲一发不可收,专门以一名航天工程师的智慧,为母亲做帽子。布帽子、粗麻帽子,竹丝帽子,软藤帽子……礼物源源不断从酒泉寄回,或托人捎回,而帽子,永远是母亲一个人的。这让母亲在逐渐成年的女儿面前都有点不好意思。

  然而,无病无灾的美好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在父亲行将退休的那一年,母亲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病情逐渐发展,到父亲退休回沪的第五年,母亲连女儿和外孙都不太认得了。

  她还认得父亲吗?也许是认得的。至少,她对这个每天拉着她的手,带她一起去菜市场、去超市、去图书馆的男人,有着一股莫名的信赖感。她并不反感他在身边,絮絮叨叨把古诗词吟咏给她听。她也许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忘了他为何坐在她的近旁,忘了他们共同经历的坎坷岁月。但是,只要他哄她戴上帽子,只要他伸手将她帽子上的饰带系好,把帽檐小心调整到既不会遮挡她视线,又能为整个面部遮阳的位置,她就一反原先的烦躁、焦虑,她的脸上不再有与病魔争斗拔河的苦楚与虚弱。安详的感觉回到她脸上。那一刻,她像是一个无病无灾,一辈子过着安逸生活的儒雅老太太了。

  父亲对母亲,已经迁就到女儿们都看不下去的地步。母亲抱怨过饭软饭硬、茶烫茶凉,抱怨过帽子太重、帽檐太大,帽顶太深,帽箍太紧。“你看我一戴上帽子,就像孙悟空被念紧箍咒。”偶尔清醒时,母亲还会这样开玩笑。为了母亲的舒适与平静,父亲想尽了一切办法。他已经70岁了,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所有卖女帽的地方,不顾营业员的白眼,一顶一顶地试戴帽子。他对所有现成的帽子都不满意,最后,他终于在布料城买到一种类似《红楼梦》里提到的“软烟罗”面料,自己画图,为母亲设计各种英式遮阳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公告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人物/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2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A24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快递员的赞叹
门 槛
43顶女帽
都市幽默
再换个地儿试试
阿海想不通的事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A2343顶女帽 2017-07-02 2 2017年07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