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逃到台湾的国民党集团不断派飞机轰炸上海。1950年2月6日,大批敌机空袭上海,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这一野蛮行径,人民政府一方面组织解放军反击,一方面请求刚刚建交的前苏联政府给予帮助。很快,一支苏军精锐部队来到东海之滨,与中国战友共同保卫这座伟大的城市。当年参加上海防空战役的前苏联军官斯皮里多诺夫曾撰写了一篇回忆文章,题目叫《上海,我们来保卫你》,至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
突如其来的任务
1950年2月12日深夜,苏军第76高炮师师长斯皮里多诺夫上校刚忙完一天的训练工作,正准备上床睡觉,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传来,话筒里传出的是莫斯科防空区司令莫斯卡连科上将的声音,他说有紧急任务。30分钟后,斯皮里多诺夫赶到司令部,莫斯卡连科招呼他坐下,又喊来防空区参谋长巴季茨基中将,然后问道:“斯皮里多诺夫同志,国家需要您前往中国执行任务,您觉得行吗?”斯皮里多诺夫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此前他已经知道,一支中国政府代表团正在莫斯科访问,其中一项议题就是寻求苏方帮助,保卫遭受国民党飞机威胁的大城市。
莫斯卡连科透露,苏方决定组建援华防空集群,执行保卫上海的国际主义任务,该集群由巴季茨基中将任司令员,斯皮里多诺夫担任该集群第52高炮师的师长。事实上,整个集群包括歼击航空兵、高炮兵、探照灯、无线电(雷达)和后勤部队,都是苏军最优秀的防空部队。接下来的几天,斯皮里多诺夫向继任者移交第76师的工作,随即来到第52师,在师参谋长安东诺夫的帮助下迅速熟悉情况,并与师部人员共同安排前往中国的行程。
2月17日,首批援华人员乘飞机到达北京南苑机场,受到中方代表的热烈欢迎。当天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接见了苏军代表,巴季茨基介绍了组织上海防空工作的一些设想,谈话中,陪同的斯皮里多诺夫仔细观察了大名鼎鼎的朱德总司令,他身材不高,穿着一身非常朴素的军装,与普通士兵难以区别,只有从左胸上的胸章才能确定他是中国军队的高级将领。朱德非常细心,求知欲强,每逢不清楚的地方总要问个明白。
完美的战友
2月19日,专机飞抵上海虹桥机场,苏方人员见到了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长陈毅,他详细介绍了当前的防空形势,包括华东军区能为防空作战提供哪些部队和装备,上海城市现状和平面位置特点,尤其是重要工业和交通设施分布情况等。巴季茨基则向陈毅介绍了苏军武器装备、集群构成和指挥机关的情况。在陈毅和华东军区司令部的领导下,中苏防空单位制定了联合工作方针,还责成王海云担任两军指挥部之间的联络员。
当时,苏军防空集群的头等大事是现地勘察,为司令部、指挥所、部队和分队选择驻地和阵地。中方推荐了上海周边好几个地方,并带着苏军战友一个一个地考察。其间,王海云发挥了有效的沟通作用,这位富有创造精神的军官一直陪在斯皮里多诺夫左右,并帮助他直接与陈毅市长取得联系。
选址期间,斯皮里多诺夫看中了上海南郊一座建有跑马场的英式小镇,那里作为防空集群司令部与指挥所驻地的优点很多,首先是远离市中心,其次全镇被绿树包围,便于隐蔽。当斯皮里多诺夫提出这一建议才三天,王海云就陪着苏方人员前往那座小镇,镇里已经没有一匹马和一个英国人了,只有中国警卫战士。而在考察解放军高炮集群配置时,斯皮里多诺夫注意到一个高炮连部署地点不太理想,建议他们转移到上海近郊一处大体育场,但那里属于一家法资商贸公司,体育场旁边有一座四层楼,里面是一家工业品展销店,这栋楼的一角还和体育场看台连在一起。第二天,王海云邀请斯皮里多诺夫去那里视察,结果商店里已没有一件商品,楼房也被大量中国战士保护起来。中国人的行动能力十分了得,高炮连很快进驻了体育场,而商店大楼就成了营房。
高效率的中国人
2月25日,苏军首批战斗人员与装备从莫斯科经铁路运抵上海,以陈毅为首的大批解放军官兵来到上海火车站,帮助苏军装卸装备,几百辆卡车也开过来帮忙。到3月底,经过紧张的工作,上海防空系统基本建成,当国民党飞机再次窜到上海时,所有指挥所、机场、高炮阵地、探照灯阵地和雷达阵地都做好了战斗准备。
上海防空系统完全按照苏军军事条令条例运转起来,在敌机来袭的主要方向上设置环形防线,当目标进入远距离防区时用歼击机拦截,进入防区纵深后用高炮射击,探照灯与雷达为歼击机、高炮提供战斗保障。要指出的是,协同作战与火控指挥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当时上海高炮部队多半是解放军,而歼航团、探照灯团、雷达营和维修营全是苏军,作为集群的指挥员,斯皮里多诺夫向中苏高炮团长和各指挥部下达作战决心与命令非常困难,只有通过反复演练,才实现指挥顺畅。后来,每个中国高炮团的指挥所里都有一名中国参谋和一名俄文翻译,斯皮里多诺夫的命令通过他们传达至团指挥所,再传达给下级部队。
战备期间,苏军从上海公安部门获悉,美蒋情报机关正设法绑架一名苏军顾问去台湾,目的是制造轰动效应,为美国侵犯中国大陆制造借口。为了不让美蒋阴谋得逞,上海公安机关加强了警戒,包括指挥所、机场、火力阵地、探照灯阵地和雷达阵地,对外出的苏军人员也加强了保护。
无与伦比的胜利
1950年3月底之前,国民党飞机主要从台湾岛窜犯上海,中苏指挥员制定出严格而主动的作战方法。根据安排,上海防空兵力始终有三分之一处于一级战备,随时可以开火,集群司令部里保持一个全天候的战勤班,带班首长为集群副司令、参谋长、高炮主任和歼航兵主任,下属各部队指挥所也按照相应原则进行作战值班。剩余三分之二的部队要么训练,要么在装备旁边休息待命。
4月起,国民党飞机又活跃起来,但他们不再敢像2月6日那次放肆了,主要以单机窜犯上海,并且多在白天进行,空袭密度不大,一周不超过三个架次。从4月到10月,上海防空集群共有50余次进入战备状态,高炮部队开火,歼击机升空拦截,国民党飞行员往往调头就跑。在你来我往的较量中,中苏部队合作击落了三架敌轰炸机。
在5月份,国民党空军变得更小心了,他们改变航线和飞行高度,企图躲避拦截。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中苏防空部队发现一架敌机位于5000-6000米高度,不停地变换航线,很快进入多个高炮连的防区,由于火力分配上出现一些问题,各高炮连发射了过多的炮弹,以至于最后很难判断是哪个连有效击中目标。当然,敌机还是被击伤了,拖着黑烟向大海方向逃离。事后,中苏部队召开联合会议,分析战斗行动组织不充分的原因。
6月的一天夜里,苏军雷达部队在距离上海160-170公里处发现一架国民党轰炸机,并进行稳定监视。随后,探照灯部队开始对其进行照射跟踪,两架米格-15歼击机升空拦截,很快锁定了暴露在探照灯下的敌机。与此同时,解放军高炮连也发现了目标,大量炮弹在敌机周围爆炸,但同时对苏军米格-15歼击机也造成威胁。好在轰炸机已被击伤,开始失速下落,米格机迅速离开,解放军继续开炮,直到将敌机击落于上海北郊。苏军根本无法叫停中国高炮手,因为他们的战斗士气需要发泄。战斗结束后,整个上海沸腾起来,因为这是解放军高炮击落的第一架重型轰炸机,很快陈毅就来到指挥部,同行的还有华东军区和上海党政干部,感谢苏联同志配合解放军打下国民党轰炸机。
8月初,中苏防空部队又击落一架敌机。那一天正赶上斯皮里多诺夫在指挥所值班,现场还有亚库申上校,他负责指挥歼击机。对空监视哨报告,上海东南方向5500米高度发现一架敌机,斯皮里多诺夫命令所有指挥所与防空阵地进入一级战备,集群指挥所的领航员开始按照监视哨提供的数据绘制敌机航线图,制定拦截方案。随后,两架米格-15歼击机起飞,12分钟后发现目标,长机向亚库申汇报后得到攻击命令。很快,国民党飞机被击中,坠毁在上海市郊130公里处。两名机组人员跳伞逃生,落地范围被解放军锁定,终被抓获。
友谊万岁
上海防空区在战斗中不断成长,诸兵种部队作战水平显著提升。1950年10月初,莫斯科传来指示,责成驻上海苏军部队将所有作战装备移交给中国空军和防空部队,于是斯皮里多诺夫开始制定计划,教授中国战友如何使用这些装备,如何进行作战指挥。
在上海南郊的虹桥机场,斯皮里多诺夫组织了上海各高炮团的指挥员培训,内容包括:高炮防空与火力指挥的组织办法,高炮连战勤班对高空与低空目标进行拦阻射击和瞄准射击的方法。受中方邀请,斯皮里多诺夫还前往南京的一些防空部队进行现场教学。中国学员们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积极性非常高,不论理论知识还是设备操作都上手很快。比如,斯皮里多诺夫头一天给学员们讲的《拦阻射击组织与实施过程》,第二天早上就被华东军区炮兵主任找人翻译成了汉语教材。中国学员的努力换来了不错的成绩,在五次对空中机动靶机进行示范射击考核时,所有靶机全部在指定区域内被击落,解放军最高司令部对官兵的学习结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50年11月底,培训工作结束,斯皮里多诺夫随苏军大部队一起离开了上海,当火车缓缓启动时,站台上传来阵阵欢呼:“友谊万岁!友谊万岁!我们是兄弟!”为了表彰斯皮里多诺夫的上海之行,中国政府为他颁发了“上海防空勋章”和“中苏友谊奖章”。斯皮里多诺夫还特意保留着一张由朱德总司令签发的身份证,上面写着“张京”,那是他在上海工作时使用的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