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谢应平:探索中西教育最佳结合之路
爱娃
■ 谢应平在演讲
■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谢应平
  谢应平,原复旦附中校长;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校长,2009年被评为“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曾任兰生复旦中学董事长、复旦万科实验学校副董事长;现任上海市府督导委员会特聘专家。

  谢校长一直秉承“无为而治”办学理念。在他任校长的时代,据说复旦附中教工不坐班,即便是图书馆馆长也有自主权。教职员工和学生百花齐放、个性尽显。他不事名利的淡定作派,深受师生爱戴。

  谢校长2010年退休后,基本“淡出江湖”。但近日,这位一直很低调、影响力却很大的老校长出任上海康德实验双语学校的名誉总校长时,还是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

  这里面又有什么故事?谢校长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我有幸和基教界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面对面地聊了聊他的心路历程……

  ——本文作者/爱娃   

  爱娃:你为什么要不留在体制内而来康德双语?

  谢应平:退下来以后,外面邀请我去继续发挥余热的学校很多,但我基本都推掉了,推掉的理由就是我连复旦附中的分校都不去,其他学校更不太可能去。

  直到这次,因为康德是黄浦区第一所国际化的双语学校,区里非常重视,有关领导再次力邀我,所以最后我决定还是过来。明年我70岁,康德双语实验学校应该是我发挥余热的最后一站。

  现在大家都说双语教育,我认为要先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文化的差异。

  这里我先说一个小插曲:这次我到英国Concord去面试老师,有一个英国小伙子叫James Drinkell,他来面试数学老师,他在中国和英国都教过数学,也参加过中英交换寄宿项目,我就有意识地连珠炮一样问了他一串问题:

  PISA测试,上海的学生世界第一,你怎么看?

  英国大臣到上海来取经数学教育,你怎么看?

  上海派数学老师到英国的学校交流数学教育,你怎么看?

  英国的老师到中国来交流,你怎么看?

  英国引进上海的数学教辅“每日一练”,你怎么看?

  其实我一开始是想震住他,让他知道,不要以为你们英国教育有多么了不起,如果要到中国的康德来教学,也要认同这边才行。没想到,这个小伙子回答非常简短,却让我非常认可。

  他回答说,中国的课堂强调题型的数量以及正确率。比如中国老师一堂数学课可以讲7、8道习题,英国老师一堂数学课可能只讲1、2道题型。

  英国的老师则鼓励学生追问和思考,同样一道题,除了这个解法,还有没有其他解法?而中国的老师则强调正确率,倾向于把唯一的标准答案告诉你。

  他的回答就给我一个启示:因为我们学校大多还是大班化教学,一个班40人,还是后工业时代流水线操作,要说成千上万的人考试,我们的水平肯定高,但是个性化教学,水平肯定是英国高。所以我也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家长看到孩子考97分,只会问那3分丢在哪里?而外国家长看到孩子100分已拿到70分了,已经拿到了大头了,会觉得很满意。

  我很认可这位英国老师,我觉得他很厉害:既尊重了中国的事实,也看到了英国的优势。很客观。他将成为上海康德双语的数学老师。

  爱娃: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谢应平:中国是应试教育,以物质为本,重视数学和科学。历史原因是工业化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大量的工程师。根本原因是我们信奉唯物主义、实用的价值观。西方是应用教育,以人为本,重视人文科学。历史原因是国家需要创造性的人才。根本原因是他们信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价值观。甚至走在更前面的以色列,人家已经在追求“灵商“教育了。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功20%取决于智商,40%取决于情商,还有40%取决于灵商。灵商是什么?是洞察力,是创造力,是一个人内在的驱动力,是对自己内在价值的追求。所以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里犹太裔占了23%。这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造力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所以,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叫做“留白教育”。现在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说法很多,归根结底看你是否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思考。

  再比如IB课程里的知识论也给我很大启示——“知”和“识”还是有差异的。知只是一种认知,知道是怎么回事;识才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形成内化的东西。

  对知识究竟是纯粹记忆,还是从本质去理解,为我所用。这是中西方教育观的一个本质区别。

  爱娃:为什么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择校越来越焦虑?

  谢应平:我在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督导委员会的特聘专家嘛,看得很清楚。现在的大多数学校,嘴上讲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还是“育分为首”,这个是令人无奈的现状。

  首先中国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教育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发展跟不上需求;其次,虽然初中、高中数量目前充足,可以满足老百姓“有书读”的愿望,却离“读好书”差距很远。而且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异很大,这主要是师资水平(经书易得、经师难求),而不是设施;最后,政府义务教育阶段热点在“教育均衡、公平”,而中产阶层的关注点在于“教育个性化、多样”。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孩子是学神、学霸,那么你就去读四大名校、八大金刚这样的传统公办名校,以后直接去北清复交,如果要出国去常青藤也有很大机会;如果你是普通的老百姓,想通过孩子读书改变命运的,就去读衡水、毛坦厂中学,也有机会;反而是中产阶级,比较不上不下,传统公办满足不了他们的个性化教育需求,纯国际学校学费和国籍对他们来说又都是很高的门槛。

  我有个学生,是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孩子中学考进一个区重点,打电话给我说,三年读完等于白学了,将来考大学如果考不进211、985可怎么办?所以他宁可放弃区重点,去了复旦的WLSA,现在如鱼得水,孩子也开心。

  另外,比如来我们康德双语的家长还有一类,是一些对中西方文化理解都比较深的海归或白领家长,他们希望保护孩子的天性,孩子也有绘画、音乐等特长,所以他们也会选择把孩子送来。因为孩子的这些特长在公办学校里会被抹杀,把他们送到康德来是比较适合的。

  爱娃:如何走通中西教育的最佳结合之路?

  谢应平:从国内教育现状来看,中国的高考,讲起来是立交桥,好像有很多选择,但落实到每一个人,不可能有这么多机会,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个过程确实有很残酷的一面。

  从留学的需求上来看,我们从最早的顶尖人才出国,到改革开放有大规模的留学潮和归国潮,到现在的更大规模的留学热,橄榄形社会的中间段都有出国留学的需求。

  中国的基础教育必须改革,要学习发达国家“以人为本”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理念和做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

  我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集中资源办重点学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外语学校、民办学校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双语学校并存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个形势下,我经常思索康德将以什么作为特色,在上海中心城区办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国际化学校?答案是:走中西教育的最佳结合之路。

  首先我们有几样东西必须坚守:

  一是坚守中国文化,要理直气壮,堂堂正正地做中国人。西方的全人教育,就是我们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

  二是坚持数理化的优势。这个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必须保持与发扬。

  三是坚定地走“育人为本”的道路。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学生。这是办学方向和学校目标的核心。

  四是兼顾中国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和西方的“张扬个性图创新”。在知识技术不断变革的时代,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平台和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让他们能通过在校的学习,受益终身。

  五是坚持课堂要“变大变活变新”。课程设置多样化,课程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方法网络化和数字化,学习场所开放化,教与学互动化,教学评价个性化。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邀请到了在教育界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共同对学校教育及学术的长期、稳定、优质发展进行指导。2017年4月29日已经召开了第一次学校教育与学术委员会会议。

  我们将在依法办学的前提下,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高中阶段会适度引进西方名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项目。希望能够借此为推动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公告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人物/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2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A24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新民银发社区
简讯
谢应平:探索中西教育最佳结合之路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A29谢应平:探索中西教育最佳结合之路 2017-07-02 2 2017年07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