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我和影协的同志一起去看望王丹凤老师。
尽管身在医院,年届期颐,可丹凤老师依然满脸笑容,那笑甜美清纯,还留着青春的色彩,那双明眸虽然藏在镜片后面,还是折射出温和慈祥。端详着眼前这位我十分尊敬的老艺术家,我倏然间唤回了记忆中几个闪光溢彩的镜头。
学生时代,我和无数同龄人一样被丹凤老师塑造的一个个甜美、娇柔、温婉的银幕形象所迷恋所感染,她成了我们梦中的女神。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进上影不久,终于见到了这位无数人崇拜的女神。我第一次面对面采访她时,惊喜和惶恐,让我忐忑不安、语无伦次。然而,我面前的女神却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架势,也没有一丝矫揉做作的神情。她热情谦逊、平淡朴实、和蔼仁慈,轻声细语中透逸出一种大家气度和长者风范。她的平易近人,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她那清纯甜美的笑容也永久地储存于我的记忆里。
丹凤老师是我敬重、爱戴的艺术家,她的艺术造诣、精湛演技和她创造的人物形象,都已经被电影艺术画廊永久地收藏了,我用任何文字去描述,都会显得空乏和苍白,唯独她为人真诚、行事低调,对名利的淡泊可以用一些细枝末节做些补缀。
大多涉足过名利场的人,对鲜花、掌声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眷顾,作为大明星更难轻易放下功成名就的荣耀和众星捧月的喧闹;可丹凤老师,自打退休后,几乎就在电影圈销声匿迹了,十分低调。这么干脆这么利索地转身,不容易。
丹凤老师淡出影视圈后,去了香港,但她从没有停止工作,只是转了一个岗位。1995年,我在香港和她见过一次面,一向热情好客的她只和我讲了几句话就告辞了。事后,她的先生柳和清告诉我,香港要回归了,丹凤老师可忙了,她要利用当年在香港的影响力所能及地做些事。真的,离开银幕,她没有懈怠过,消停过,戏可以不拍,名可以舍弃,但国家的事不能不做。有这样的境界,不容易。
为国家做事,替人民长脸,是丹凤老师一辈子恪守的人生信条。从三八红旗手、政协委员到人大代表,丹凤老师始终把自己作为老百姓中的普通一员,把观众对她的厚爱转换成竭诚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像一只年年春天到来的小燕子和大伙同喜共忧。1985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王丹凤夫妇应邀赴美参加就职典礼,尽管当时有这样那样的不便,但他们还是接受了这份荣幸,不辞万里,出现在了白宫,用他们的气质、风度书写了中国电影人的神韵和骄傲。一对年逾花甲的老人,为增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亲力亲为,不容易。
丹凤老师做了这么多不容易做的事,从不张扬,更不表功,同事好友相聚,很少谈及,即便聊到这样的话题,也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记者找上门,常常无功而返;出版社约她写传记,她一笑了之,婉言相拒。她就是这么个人,平平淡淡,朴朴实实。当有些人拼命注水加色,将自己的人生吹得天花乱坠时,一生辉煌璀璨的丹凤老师却静静地躲在人后,悄悄地享受着自己的人生。她曾经对我说,我们都老了,退出历史舞台了,应该让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年轻人,因为他们代表希望,代表未来。一个亿万观众瞩目的艺术家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更不容易。
正是有这样的人生态度,丹凤老师才能淡泊宁静,才会永远笑对人生,她的笑才会那么清纯甜美。我要为丹凤老师点上无数个赞,要为丹凤老师送上真挚的祝福。祝愿她健康长寿,期盼她陪伴我们再度过一个个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