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接到组委会电话时,我还以为遇到了骗子,一听到要我把户口簿、身份证复印件给他们,就把电话挂掉了。”直到她的羽毛球搭档杨惠君跟她说她也接到了电话通知时,陈雅萍才相信这是真的了。
原来,今年全运会新增了羽毛球群体组比赛,只要在“东西南北中”全国业余羽毛球系列赛中夺得一站冠军,就可获得参赛资格。陈雅萍和杨惠君7月1日夺得了这一赛事上海站55岁以上组女双冠军,她俩和这一站其他级别的冠军一样,成了最后一批挤进全运会的业余羽毛球选手。
市少体校羽毛球馆是这些将要参加全运会的草根羽毛球选手的主要训练基地。昨晚七时,球馆内杀声震天,四片场地里正进行着二对二对抗。尽管是中老年选手居多,球员们杀球时都会高声呐喊,气势很足。
一对头绑吸汗带、膝上分别戴着红色和蓝色护具的老年选手特别引人注目。年龄较大的是64岁的陈静,她说:“今年是第一次有群众性羽毛球比赛,对我来说也是最后一次有机会参加全运会(最高年龄限65岁),我运气实在太好了,竟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会。”她父亲曾是一名皮划艇运动员,代表上海夺得过第一届全运会金牌,带出的选手夺得过十多枚全运会金牌。“我爸爸听到我要参加全运会,非常开心。”
她的双打搭档林文英也已60岁。据她介绍,除了参加一周五次的集体训练,她们每天早上五点不到起床,六点钟就到长宁国际体操中心练球。“天实在太热,早上稍微好一点。不过,那里是没有空调的,两个小时练下来,衣服都湿透了。”
昨晚在少体校集中训练的草根选手,基本上都是要平时加练的。一度以为遇到骗子的陈雅萍说,即使在连续高温的日子里,她和搭档杨惠君都会每天上午去宝山的鸿飞运动城打球。“除了集训的地方条件比较好,我们业余打球的地方都没空调。打半个小时基本上就汗流浃背,一个上午要喝掉两大瓶水。我们还特地去买了可补充营养和矿物质的冲剂,自制运动饮料。” 本报记者 王志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