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楼1楼的一间4人间加装了特制挡板的空调,温度调到28℃,吊扇微微转动,90岁的王德凤老太衣着整洁、神情安逸地坐在有小桌板的椅子上,和女儿于新明聊天。“姆妈住进来已经14个月了。”于新明说,当时母亲因脑梗导致半身不遂,家里实在无法照顾,只好把她送到这里,来的时候身上还插着鼻饲管、导尿管。“当初选养老院时,这里有一句话打动了我:‘父母在哪,家就在哪。’”在福利院的专业护理下,一个月后,导尿管拔了,又过了20多天,鼻饲管也拔了,情况一点点好起来,老太慢慢地还能坐一会儿了。
62岁的于新明牵挂母亲,起初每天都来,现在隔天来,来一趟转车要花整整两小时。“今天带来的是土豆泥、绿豆百合汤。”于新明说,母亲的食谱都是早早定好的:周三是海参小米粥,放一点荠菜;周六是乳鸽,她很早就起床,买来新鲜嫩鸽,给母亲炖好。每次来养老院,于新明都要呆上一整天,她的丈夫则每周六来陪老人一天,还会给老人洗脚。两人的女儿在美国,跟外婆感情也很深,每周都会和外婆视频。
在东海楼一间房间里,68岁的方先生正在给89岁的母亲喂自己带来的“软糯一点”的饭菜。方先生说,母亲进福利院已经6年了,自己起初每天上午下午要来两次,看到母亲情况稳定,现在隔天来。“我家住在长阳路许昌路附近,以前骑自行车来回,现在年纪大了骑不动了,就乘公交车,要40分钟。”母亲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症,有时候连方先生也不认识,不过方先生的探望还是雷打不动。
与方先生母亲住同一个房间的沈阿清老太已97岁,腿脚不便,不过思路十分清晰。陪在她旁边的是大女儿朱梅芳,也已73岁。朱梅芳姐弟5人,每星期排好班,她和大妹妹各来两天,其余三人则轮流陪姆妈一天。说起养老院的生活,沈阿婆脸上满是笑意:“这里的护工、医生对我很好,very good!”
“养老院照顾得再好,也替代不了家人的亲情,所以我们希望子女能够多来。”杨浦区社会福利院院长乔毅皓说,为了方便家属探视,原本南山楼底楼大厅空调中午是关闭的,现在也打开,让家属休息,旁边还有投币咖啡机,1元/杯。每层楼的休息区也有荞麦茶、绿豆汤供应。
在今夏多个40℃的酷暑天,一出门如同蒸桑拿;买菜洗菜、精心烹调,同样汗流浃背。这些子女的孝心如同金子般可贵。“父母在哪,家就在哪。”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墙上的这句话,说出了所有孝顺儿女的心声。
首席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