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进才实验中学初三(2)班
前几天,老师教到了《桃花源记》,分析完全文,留下了一个问题: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呢?
我回家后打开了电脑,打下了“桃花源”三个字进行搜索,映入眼帘的倒不是当时的背景,而是一个又一个的“公园”。它们都号称是真正的桃花源,还都标识着所谓的“真图实据”。但在我看来,“桃花源”只是陶渊明的一厢情愿的美丽的梦罢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先从文章本身看起:“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一段无疑是后文的一个铺垫,乍一听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要是仔细斟酌,捕鱼的人为什么会忘记路的远近呢?他并不是一时兴起才尝试捕鱼,而是以捕鱼为业,不应该犯这种错;那从这个角度来看,“忽逢桃花林”的“忽逢”也显得有些生硬了;到了中段,作者写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而又说这一群人是先秦避难的人,自从到桃花源后就没有出去过,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两处也是十分矛盾;再来看结尾,作者为了写得更加真实,又写到了“太守”和“南阳刘子骥”两大证人。而结果呢?作者把这两个人一派出去,就把标记“抹了”,太守找不到了,刘子骥还不死心,陶渊明于是直接一个“寻病终”,死无对证,后遂无问津者。这样看来,不管是上、中、还是下文,都有不小的暗示了呢?
再看看文章的时代背景,《桃花源记》所在的是晋宋王朝交替的时代。封建时代的王朝交替通常都伴随着统治阶层的腐败黑暗和权力争斗的新兴利益结盟的风起云涌。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陶渊明不仅仅对“庙堂”的混乱心存不满,同时也对在黑暗的社会中艰难挣扎的百姓深深的同情,否则他就不会仅仅做了81天的彭泽县令就辞隐归乡了。但归隐田园的生活也不能让他真正心安,就像《汉书》中徐乐所说:“今天下大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土崩指老百姓造反,瓦解指诸侯强大而争权)。对于陶渊明来讲,王朝的更替并不是主要让他担心的地方,那只是“瓦解”而已,他最担心的是“土崩”,一旦百姓崩溃,社会就真正崩溃了,任何人都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更何况是在年少时就有着“大济苍生”理想的陶渊明呢?可他又不能当面去与皇帝硬拼,他只能用“桃花源”这个美好的幻想,来表明自己的愿景。这样的一个“仙境”,人们“怡然自乐”,和睦相处,这才是陶渊明想看到的,自然就成了梦境的首选了。那么,无论是从文章本身还是时代背景来看,“桃花源”都不可能存在了。
最后,我觉得陶渊明其实并不在乎“桃花源”到底是真是假,他更关心的应该是最后得以形成“桃花源”为原型的社会。至于如何才能形成,时代的局限性制约了陶渊明的想象力,他只能以地形的隔断来作为保障“桃花源”不受世道变迁所扰的条件。但这是不是真的能保障,本身就很难说,陶先生自己也许也并不相信,正如文章所言:“不足为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