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来十分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建立起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风貌道路和优秀历史建筑三个层面有机结合的保护体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祖安告诉记者,市规划局2007年发布《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对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要求“永不对其拓宽”。
据悉,“一类保护”需要具备如下要素:首先,应当是所在风貌区的代表;其次,这些道路周边都有集中成群、成片的历史建筑,而且它现有的尺度,已经被公众所认可。比如山阴路风貌保护区道路,基本为方格网布局,部分道路的线形略为弯曲,风貌保护道路沿线分布较多的花园洋房和新式里弄,拥有数量众多的名人故居和纪念场所、革命遗迹,且道路沿线绿化良好,街道尺度适宜。
郑祖安强调,“准确地说,‘永不拓宽’并非是指一整条道路,而是其中的某一路段。”仔细观察展板上的名单,紧跟在每条路名后面的括号里,都标注了起讫点。不过倒有几个例外,比如圆明园路、香港路,全线为永不拓宽道路。对于未来,这些永不拓宽的道路将像它的名字一样,继续呵护着历史赋予它的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