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核医学科主任赵军表示,国内PET-CT应用于临床是2002年。仅2013年一年,我国经PET-CT检查的病患人数就达44.6万例。国内不少肿瘤的诊疗规范及国家卫计委临床路径都有推荐PET-CT。而且随着PET-CT仪器灵敏度、分辨率的不断提高,CT扫描速度加快、PET检查放射性药物的用量明显减少,因此PET-CT检查使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权威而科学的数据是:患者做一次PET-CT检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为8mSv~10mSv,而临床上常规应用的增强CT一次检查辐射剂量为10mSv~14mSv。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PET-CT不适合用于肿瘤高危人群的筛查,原因在于PET-CT对健康人群肿瘤阳性检出率仅在1%~2%。但赵军指出,不可否认的是,肿瘤的早期发现是提高生存率的最佳方法。如在PET-CT肺癌检测中,筛查出的肺癌80%都是I期,通过手术切除,基本可以达到治愈目的,这正是PET-CT不可替代的作用。
PET-CT检查最常用的显像药物是18F-FDG(脱氧葡萄糖),无过敏等不良反应,其半衰期为110分钟。检查后饮水可加快其排泄,不影响正常生活。不过,需注意检查后8小时内避免与孕妇和婴幼儿近距离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