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1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巴洛克到八大山人
林明杰
  ◆林明杰

  前些天,纽约朱丽亚音乐学院两位教授到上海,演示用古乐器原汁原味地再现巴洛克音乐。有人竟把连五线谱都不识的我拉去与他们对话交流……好在巴洛克艺术不仅仅局限在音乐,还和建筑、绘画有关。

  中国人对巴洛克艺术风格并不陌生,这么多年来,但凡去过土豪别墅的,看到有雕花吊顶,有罗马柱,有贴金装饰,再加上有“达芬奇”家具,你就大胆地赞美“啊,巴洛克风格”,八九不离十。

  据说,巴洛克建筑装饰风格是天主教廷为了对付在文艺复兴之后兴起的宗教改革新势力而采取的措施,它努力把教堂建造装饰得绚丽辉煌,以吸引信众。你说这多有意思,文艺复兴艺术是撬开中世纪禁欲主义的铁幕,释放人性的艺术运动,而保守的教廷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力竟也不得不采用了符合世俗审美的手段,反而诞生出一种更华丽、更世俗的艺术风格。

  宗教在中国从来没有过像在欧洲中世纪那样的权力。宗教之于中国古人,更多是一种个人修养和自由选择。所以,宗教对中国的艺术发展的影响完全不同于欧洲。从中国绘画艺术来看,文人精神、世俗审美以及作为个人修养的宗教意蕴等多元地起着作用。

  如果仅从形似来看,唐朝的艺术较为类似于巴洛克风格。金碧辉煌的山水画、雍容华贵的人物画、精雕细琢的金银玉器、缤纷绚烂的三彩陶器等。在中国的艺术史上来看,压抑人性较多的还是战乱、礼教等因素。唐朝之前,中国经历了相当时期的战乱,进入唐朝以后,相对稳定、宽松、繁荣,于是人性的需求推动着艺术的走向,走的也是“华丽风”。而到了宋代,华丽够了,于是绚烂归平淡。这好像成了一种艺术风格演变的规律。西方也是如此,自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越来越“华丽”,进入了现代,则反其道而行之,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简约,甚至有种风格叫极简主义。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社会环境使然,是人性需求和演变使然。说通俗点,缺啥补啥。

  巴洛克音乐的节拍与人的正常心跳是最吻合的。这点与中国古代绘画的所营造的氛围是比较接近的。中国古画总是试图引领观者进入一种宁静、空灵、旷达的意境,更玄一点说,叫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的古琴曲也大多如此。很少有让你看了心跳加速,夜不能寐的,古人大概觉得这样不厚道。

  习惯于闲静的审美心理的国人,大多很难理解和接受西方现代那些癫狂的艺术作品,如蒙克表现的恐惧压抑、毕加索的狂野放肆。不过,中国的画家也不都是一概像老僧入定似的。反而,历史上最能发狂的倒是几个僧人书画家。譬如八大山人,发起“病”来,一会儿哭,一会儿嚎,一会儿跑,一会儿又闭门不出,有点行为艺术范儿。他的一句题画诗真实道出了心声——“墨点无多泪点多”!

  艺术是枚能真实反映人性的镜子,它能照到你心灵的最深处,有时候你自己都可能不知道,不承认。只有直面人性的一切,我们才更懂得关怀。艺术就是一种关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专栏/评论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跨界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期盼文物图库可以更多开放
从巴洛克到八大山人
吉美的吴哥残佛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A26从巴洛克到八大山人 2017-08-19 2 2017年08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