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头太多 天天在“过节”
电商的购物节,大家都很熟悉了,最大的要数淘宝天猫主导的“双十一”和京东主导的“618”,一个在年末,一个在年中。但电商购物节显然不止这两个,“双十二”“黑色星期五”等也变成了电商们的集体狂欢;此外,是个节,电商都要搞促销,比如主打情侣牌的,“214”西方情人节、七夕中国情人节还不够,还要算上“314”白色情人节、“520”表白情人节;单个电商还要搞自己的周年庆或大促,例如苏宁的“818”大促、中国邮政的“919”电商节……难怪有网友感叹:“电商购物节比二十四节气还要多!”
线上如此,线下也不甘落后。“除了清明节,每个节日商场都会有主题促销活动。”沪上一家知名商场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年末促销不用说了,做得好了,几天的销售额可以达到全年业绩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此外三八妇女节的女性商品促销往往也业绩不错。”相比之下,端午节、劳动节等尽管销售会较平时有所增长,但究竟是商家促销带来的人气,还是节日客流本身就会增多,就不得而知了。此外,还有不少“硬造”出来的“节日”,比如从三八妇女节衍生而来的夏季“冰洗节”、梅雨季的“干衣机节”等等。
过不过节 价格差不多
这个节、那个节,对于电商和实体商场来说,促销当然能带来人气、拉动消费,而消费者能从中“占到便宜”吗?很多时候,促销只是噱头。市民徐小姐想买一个华为畅享7Plus手机,前两天看到苏宁易购正举行“818”大促,就准备此时下手。但她多了个心眼,想看看苏宁易购的价格是否真的优惠,就又前往京东和天猫上的旗舰店进行比价,没想到三家电商给出的价格都一样,都是1599元。“再加上各自的一些新用户活动,或者是整点抢券,每家最后的价格最多只有10元左右的差异,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感觉电商各自办节也没什么意义。”
很多时候,商家造节只是为了在淡季吸引客流。例如夏天一向是实体商业的消费淡季,百联集团就在7月办了“仲夏生活节”,将旗下3000多家门店纳入其中,以全渠道的模式展开促销。不过记者看到,“仲夏生活节”的活动形式并不出新,爆款立减、购物满返、转盘抽奖等促销手段早已为消费者熟知。
买到好货 靠实战“修炼”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各种大促、购物节搞得太多了,消费者也有点“消费疲劳”了。市民刘女士说:“每年‘双十一’,我都提前挑好许多商品放在购物车里,但一开抢,能抢到的没几件。各种购物节,能得到实惠的消费者是少数,绝大多数消费者可能还是冲动购物。”
而在“资深”消费者看来,只买需要的、买对的,别被商家牵着鼻子走,才是面对各种购物节的正确态度。市民石先生说,“买便宜好货,更多的不是‘趁节’,而是实战‘修炼’。比如生鲜电商,促销能抓眼球的就是几个爆款——智利车厘子、澳洲牛肉、越南虾仁……除了这几个特别合算的品类,其他生鲜产品就不是样样合算了。”有的电商大促商品,往往价格比线下超市还高不少,“比方说湾仔码头的冷冻水饺,电商卖37元一包,超市里只要20元出头,虽然电商大促满减之后的总价要低很多,但也可见这个实惠不是实打实的。”
消费者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和务实,仅靠造节显然不是长久之计。艾媒咨询近日发布的《2017上半年中国品质电商专题研究报告》显示,有57.5%的用户认为正品保障度会影响其对于平台的选择,65.1%的用户认为供应链可追溯能够保障商品品质,55.2%的用户则在追求供货源头透明。可见,消费者在关心价格之外,正越来越关注品质和服务。
本报记者 金志刚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