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位特别善良的朋友,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一个从苏北来,一个从河北来。
苏北的老张当年在盐城电视台做记者做得好好的,因为女儿按照政策户口可以报到上海来(妈妈是到苏北插队的上海人),老张毫不犹豫就从盐城电视台调到盐城驻上海办事处,跟女儿跟到了上海,当了个普通办事员。盐城领导到了上海,要让老张陪着去办事,老张却不认得上海的路。于是,老张买了一张月票,每一路公交车从头到底坐上七八遍,一站一站牢记于心,然后骑着自行车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终于,上海的马路熟稔于心,他称职了,盐城领导来了再也不怕了。
退休后,老张来到上海火车站左出入口,当起了“党员志愿者”和“上海指路爷叔”,挂着大红绸带,专门为下车的旅客指路,20秒之内就能回答完,百问不倒。那么南广场右出入口,还有北广场的出入口,谁来为旅客指路呢?没有。有几个退休老爹想跟他一起指路,但是对上海的马路和公交不能做到滚瓜烂熟,无法胜任。有一个小青年来拜老张为师,干得也不错,但是干了一阵就走了,因为在火车站指路是免费的,小青年没有收入,何以为生?
如今,老张还是一早从浦东三林骑了自行车赶到火车站,还是做他的“上海指路爷叔”,没有人陪伴他,没有人继承他,没有人关心他,只有他关心着来来往往的旅客,孤身影只。
河北来的老杨,开着七八家饭店。有一次在手机上看到一个视频:印度有个饭店老板娘每天深夜把吃剩的饭菜都倒进垃圾桶,一回头却发现有些人在垃圾桶里找吃的。第二天,老板就在饭店门口放了一个冰箱,把多余的食物都放在冰箱里,让需要的人免费取走。
老杨得到启发,果断在自己的饭店门口摆出一个分享冰箱,这是上海乃至中国第一个被推出的分享冰箱。老杨把快要过期的以及饭店里剩余的食物都放进冰箱,让需要的人拿走,同时也欢迎更多的人往冰箱里面放食物,大家一起来帮助那些弱势的人。
至今,老杨已经在他的4家饭店门口推出了分享冰箱,于是,关于分享冰箱的议论就多了起来,有的说: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摆这个冰箱做啥?有的说:没有人往分享冰箱里放食物的话,它就成了“饥饿冰箱”。有的说:食品卫生谁来负责?吃坏了肚子怎么办?有的说:饭店门口放冰箱,城管应该来管一管。有的说:分享冰箱应该算是上海的形象……
老杨不理睬这些议论,他只希望更多饭店老板和食品店面包店经理都跟进,大家都设立分享冰箱。有没有跟进呢?好像没有。他希望有关部门来鼓励他的分享冰箱。有没有鼓励和支持呢?也好像没有。老实说,不取缔他的分享冰箱,他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了。
这里大概用得上一句老古话:自古圣贤多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