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1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100把停不下来的刀
庄娅琼
  庄娅琼

  “我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看到那些刀,阳光下,它们朴拙但锋利,并不闪闪发光,却有一种历经岁月磨砺的力量,一下又一下,精准、迅速地刻进木料里,雕刻的线条仿佛顿时活了起来。”

  这就是上海航管红木博物馆的掌门人黄馨,回忆第一次见到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封号的东阳木雕第一人厉洪春时的情景。这个身量纤纤的80后海归姑娘,在英国攻读经济学专业回国后,从父亲手里接过家族企业的重担。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市场,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关注珍稀红木家具,从而了解中华民族古典家具艺术的博大精深——这个命题是黄馨苦苦思索的。她逐渐有了清晰的方向,但通往那个理想的道路却并没有踩准。

  直到有一天,她走进了厉洪春的工作室。

  其实,黄馨早就知道,父亲为了保护木雕这门独特的技艺,多年前就为国内东阳木雕大师厉洪春设立了个人工作室,用心打造一个安静而不受打扰的环境专心创作。厉大师也年终无休地天天在工作室创作,尽管如今已年至古稀,但仍然坚持每天晨跑,随后在工作室雕刻8小时的作息。

  突然的触动和领悟,就在黄馨真正用心观赏厉洪春雕刻的那一瞬间发生了。她小心翼翼站在厉大师背后,第一次发现原来木雕创作需要那么多把刀。“厉大师面前的刀具总是数量很多,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刀与刀之间的区别。但他在雕刻时,眼神甚至不会离开木板,只用手和余光就能快速从密密麻麻的刀具中,快速挑出自己此刻需要的那一把。”

  秘诀是什么?厉大师告诉黄馨,其实很简单,就是日日夜夜的熟练。“你们看起来都差不多,但在我眼睛里,它们就像是不同的人,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我甚至不用看,摸到刀柄就知道谁是谁。”

  为什么现在的雕刻师只用二三十把,甚至偷懒者用十把以内的刻刀去快速完成一幅作品,而厉洪春仍然坚持用100多把刀?黄馨曾问他这个问题,厉大师则很认真地反问她:“好与坏的巨大差别是怎么形成的呢?往往就是一点一点的小差别积累起来的,好坏的差距诞生在细节里,成长于细微深处。雕刻的好坏,从这些刀具开始。”厉洪春非常擅长木雕中最难雕刻的“人物表情”,能够传神地表达到令人惊叹的程度。黄馨感叹,这么深厚的功力都是因为那“100把60年来从未曾停下来的刀”啊。

  因为这些刻刀,以及厉大师为之付出一生的专注和热爱,让黄馨突然明白,比起西方的手袋或者珠宝,顶级的红木家具就是中国人自己最了不起的奢侈品。

  这100把停不下来的刀,每一天都在创造奇迹,不论是打造出一件收藏精品,抑或是为一个年轻人指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72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石伽先生赠对联
死生
圆明园路(剪纸)
女孩比男孩更强
标点趣谈
故乡秋色
100把停不下来的刀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100把停不下来的刀 2017-09-11 2 2017年09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