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戍边者的乡愁
申瑞瑾
  申瑞瑾

  置身大片草原,哪怕是荒原,也是快乐的,何况和着一堆志同道合的文友。

  明朝的蒙古分为瓦刺与两部,清代时分裂为漠北、漠南和漠西三部。漠北指今蒙古国,漠南是内蒙古,漠西则指新疆。只是明清时的漠西蒙古准噶部叛乱,被乾隆平定后,新的漠西蒙古早已发生巨变。

  骁勇善战的察哈尔曾是成吉思汗的护卫军。到了1762年4月,一千名察哈尔八旗官兵成了头拨西迁入疆戍边者,他们自内蒙古扎噶苏坦淖尔出发,历时一年才到赛里木湖畔。等第一批将士到了赛里木湖,新的千名将士在一个月后又从内蒙古开拔,历时一年,抵达赛里木湖畔。察哈尔官兵驻守湖东岸时设立鄂勒著依图博木军台,即三台,使得赛里木湖又名“三台海子”。

  去年在贵州安顺,我接触过屯堡文化。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戍边将士,随迁家属,谋生商人,从富饶的江南远赴西南边陲,谱写了一出出壮丽的戍边史。我曾在《茉莉花》的小调里望见六百多年前的大明将士及其亲人,也望见了他们的乡愁。后人回不到故乡,顽固地保留故乡的习俗,家家户户保存着族谱,女人们至今着大明汉服,盘着大明的发髻,只为不忘故土,不忘根脉吧。

  新疆的戍边史更为波澜壮阔。从古至今,数不清的将士远离故土,在广袤无垠的大漠边关保家卫国。更多的内地人却早把新疆当故乡,兵团二代、三代已融入新疆的角角落落。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西迁察哈尔蒙古今时多定居在小营盘镇的明格陶勒哈村,村子保存了诸多内蒙古习俗,跟南迁的大明后代一样,皆因挥之不去的乡愁。村子除了西迁蒙古后裔,还有不少哈萨克族后裔。不远处的阿拉套山北坡是哈萨克斯坦,国境线在博州境内达数百公里。这些蒙古人与哈萨克人,多少年来,始终与戍守的边防兵一道,靠着勤劳智慧,靠着心中的信念,无怨无悔地守卫着西北边陲。

  乌达木牧家乐里有一座气派干净的蒙古包。残阳如血时,年轻的哈萨克妇女抱着婴孩出现在蒙古包前,成都的杨献平看到格外开心,一把搂过孩子,孩子竟不认生,还冲着他猛乐,他当夜写了一首《在哈日图热格抱一位哈萨克婴儿》,其中几句格外柔软深情:“我抱她的手臂柔软/如云朵,她在我怀里/我咧嘴笑,一如抱着自己的儿子/那是多么好的当年!”

  蒙古包左侧的平房里传来嘹亮的歌声,透过纱窗,几位壮年正举杯畅饮,其中一位在高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我们听得入神,被正巧出来的维族汉子热情相邀,他说自己是州歌舞团的,在此驻村。包头的李亚强经不住劝,真进屋喝酒去了。我则哼着歌回到蒙古包。

  蒙古包里歌声悠扬,佩红姐正带着大伙随歌起舞。我想起儿子艺考的那支蒙古舞《摇篮曲》,分外想在蒙古包听一听。当贺西格的马头琴《摇篮曲》回荡在蒙古包,陶醉在舞姿里的人们,也暂且忘记来处了吧?晚饭前,一部分同伴去村里散步,公路两旁是齐整整的蒙古包或民居。有几个同伴已经走得很远,我们追不上,干脆折进村道的沟渠边。原野无涯,隐见青山,不知道他们可否想起各自遥远的家乡。再随意走进一家民居,正逢一位哈萨克老妇出门,大家围住她合影,她也不恼。

  院子里,一辆小汽车,几株结满果的杏树,铁丝网上晾着的衣裳,配上西空的火烧云,不禁令我想起额尔古纳河旁叫临江的村子。都是边境线上的村落,都是血色黄昏,都是刻在心头擦也擦不去的痕迹呀。阿拉套山下的察哈尔人家,宫殿般的蒙古包,盘腿坐在地毯上吃奶酪和奶茶的我们,举杯痛饮的同伴,“群魔乱舞”的人们……都定格在明格陶勒哈村静谧的夜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齐心补短板 共话获得感
   第A07版:齐心补短板 共话获得感
   第A08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9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公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汽车周刊
   第A2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广告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蓝天下的至爱
大城市里的“花朵”
戍边者的乡愁
水墨画中的羊角村
一带一路(剪纸)
花落莲成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两张信用卡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戍边者的乡愁 2017-12-27 2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