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呈现的消防图景。当物联网技术运用于消防,革新的不只是技术,更是理念。今天,《上海市消防条例修正案(草案)》提交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42次会议审议。物联网要做消防安全“守门人”,会有哪些制度设计?
物联网
应对“老问题”“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聚集,城市消防“老问题”和“新挑战”交织叠加,风险突出。
在申城,消防安全高风险源都有哪些?答案是,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城市综合体。目前,申城高层建筑有3.6万幢,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近300幢;地下空间总面积7500万平米;单体面积超3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建筑近百幢;易燃易爆危险品企业1.31万家;轨道交通线路总计15条,车站369座。
在申城,谁居各类火灾之首?答案有点出乎意料,竟然是居民火灾。2014年以来的数据显示,居民火灾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6.9%、79.3%,其中,尤以老旧民宅最为突出。目前,全市老旧小区还有1200万平方米,实为火灾重灾区。
消防要长治久安,就要变应急急救为风险管控,变被动公救为主动自救互救。实现这些变化,物联网是最有力的技术支持。市公安消防部门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申城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平台的消防物联网公司约10多家,1000多家单位的消防设施使用消防物联网技术,6000多家单位充分应用城市火灾自动报警信息系统(FAS)。未来两年,申城预计将新增6000多单位设置消防物联网系统,从长期看,所有这些单位都将纳入物联网监管平台,实时掌握火灾隐患。
明地位
设立全市消防大数据平台
今后,城市消防和现代科技要深度融合,地方立法如何把实践探索上升为制度规范?首先,条例草案鼓励开展消防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鼓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社会消防组织运用先进科技成果增强火灾预防和救援能力。
同时,条例草案第24条提出,本市将建设消防大数据应用平台,为火灾防控、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在这个平台之上,公安、安监、交通、民防、气象等众多部门,以及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公用企业要实现消防安全信息共享。
保平安
变应急救援为风险防控
当地方立法明确物联网应用于城市消防,物联网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城市公共安全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法定要素,将实现的治理效果是——应急救援变成风险防控,被动等待专业公救变成主动自救互救。
近年来,本市“小火亡人”事故多发,电器火灾居高不下。要从源头杜绝悲剧,条例草案鼓励在居民住宅中安装独立式火警探测器,同时鼓励单位采用电器火灾监控技术。
谁都知道,火星子、小火苗、熊熊烈火,相对应的,是一杯水、一桶水,乃至呼啸而来的消防车。能否借助物联网技术屏蔽最后一种情境?地方立法,为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