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海上生民乐》首演伦敦“巴比肯”
~~~《海上生民乐》首演伦敦“巴比肯”
~~~《海上生民乐》首演伦敦“巴比肯”
~~~《海上生民乐》首演伦敦“巴比肯”
     
2018年02月0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小提琴”捎去春的问候
《海上生民乐》首演伦敦“巴比肯”
朱光
■ 图为演出现场
  根植于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的上海民族乐团《海上生民乐》音乐会版,北京时间今天凌晨1:30在英国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首演。

  被改编成民乐协奏的《凤舞》一曲,由《百鸟朝凤》的主旋律开头。坐在乐队席最后一排的胡晨韵站起来吹奏穿透力十足的唢呐时,引起了外国观众的莫大兴趣。他们被声音震撼,却看不清乐器的模样,于是纷纷坐直腰、探出头。一组唢呐模仿鸟儿“对话”,数把二胡演绎“群鸭戏水”,立刻让人联想到了伦敦海德公园河面上各种水鸟扑腾、嬉戏的场面,不少外国观众因而不约而同地笑出声来。而一些华人观众却忍不住因思乡眼角挂泪。

  在以现代民乐风格为主的音乐会上,熟悉的民乐旋律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符号。作为文化部“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之一,音乐会上,由马晓晖领奏二胡的《梁祝》、民族管弦乐《花好月圆》给伦敦华人带去了新春的问候。尤其是二胡《梁祝》,演奏的音调偶尔还有些哽咽。为了让外国观众增进对二胡的认识,说明书上介绍其为“中国小提琴”。

  上海民族乐团的英文译名若翻译回中文,就是“上海中国交响乐团”。在国际舞台上,注重民乐协奏的上海民族乐团是以交响乐团的编制出现的。故而,上台的所有演奏员都着一袭黑衣或黑裙,领口都为小立领,纽扣都是对襟。英国本地观众对中国民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一位电脑公司程序员看完演出后表示:“我以前没怎么听过中国民乐,所以不知道是否该以西方古典乐的标准去评价它,但真的感到很好听,很有表现力。”

  巴比肯艺术中心也是BBC交响乐团的驻地,向来是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中国民乐演出吸引了不少乐迷,观众席一楼和二楼几乎座无虚席。指挥汤沐海上场时,轻轻摸了摸舞台上一只颇具民族特色的玩偶狗的脑袋,引起了爱狗的英国观众的共鸣。中场休息时,不少英国观众特地在玩偶狗前拍照留念。

  演出结束时,观众们站起来鼓掌,同时保持着对中国民乐的尊重,没有人呼喊“Bravo!”这句历来盛赞交响乐演出的意大利语。英国观众只是热情地把身边矜持的华人观众拉起来,让他们也与自己一起站着鼓掌。几十位英国观众甚至静候在民乐团大巴周围,直到北京时间凌晨4:30左右最后一位团员上车……

  这场演出也拉开了上海民族乐团欧洲巡演的帷幕。在半个月的时间内,上海民族乐团70余人的演出团队将在团长罗小慈的率领下赴英国、法国、比利时和德国,分别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艾森、波恩、柏林、汉堡、不莱梅8个城市上演8场音乐会版《海上生民乐》。

  首席记者 朱光 (本报伦敦今日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4版:商界/新民环球
“中国小提琴”捎去春的问候
身边有“春晚” “民星”来串门
请把我的歌 带回你的家
今天我们该如何过年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4“中国小提琴”捎去春的问候 2018-02-08 2 2018年02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