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度过生平的第八十个春节。对我们这些老人来说,经历的春节也是各式各样的。其中有几个,印象尤为深刻。
我生长在海边,从小爱吃海鲜,尤以黄鱼为最。那年月,大、小黄鱼丰收,市场价格低廉。十岁的春节,母亲为我买了十斤黄鱼,十斤面条,大宴宾客,为我庆生。这在我们家,也是第一次。当母亲将一大盆喷香的黄鱼面端上来的时候,我高兴极了,情不自禁跳上凳子,大言不惭、煞有模样地发表“演说”:“我长大以后一定要成就大事业,回报……”还没等我说完,就听到了背后的笑声,扭过身去,我看到了姐妹们嬉笑的脸色和父母亲慈祥的面容,我顿时僵住了……几十年过去了,黄鱼面的味道也早就淡忘了,但是父母亲那时的笑脸却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而且随着我老了,感到这形象反而越发清晰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非洲津巴布韦度过的一次春节,别开生面,也使我终生难忘。那时,我在宝钢工作,在何麟生厂长带领下,随冶金部专家组在津巴布韦钢铁公司当专家。当然,由于工作忙、路途远等等原因,不能回家过春节。这也是我参加工作以后第一次没有在家过春节。我们这个专家组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派出的第一个专家组,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派出的第一个援外专家组,所以怎样过好这个春节,大使馆十分重视,筹划搞一次宴会。请专业厨师,做特色中国菜,遍请外宾,大使馆还特地派人送来了茅台酒。津巴布韦地处南半球,春节时正是夏季,当地有一种被称为“杰克兰大”的高大乔木,此时,正盛开紫蓝色的大花朵,非常漂亮,也使我们这些身处异国的人们感到了节日的温暖。宴会由何厂长主持,酒至酣处,人至情深,交谈欢畅,气氛十分热烈。说实话,在国外,当时这种场面也是不多见的。我将我的网球场上朋友、亦是钢铁厂职工的弗妮莎夫妇,也请来与我们一起欢度节日。席间我熟悉的几位津钢领导,纷纷向我翘大拇指示意赞赏。当然,我们专家组最终还是依靠工作成绩,取得被援助国家的尊重和感谢的。
临回国的那一年,也是将临近元旦和春节了,我们被邀请参加了以津巴布韦国总统穆加贝名义举办的国宴,气氛同样热烈。这也是我第一次品尝到津巴布韦国宴的美味佳肴。在津巴布韦的这两次迎新宴会,都饱含着中国和非洲国家人民的友谊,其场面和气氛长留在脑海。
大年春节,寄托了我们多少思念和祝福,以及对春天美好的期盼。八十个春才过,又迫不及待地期待下一个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