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水日,这个日子的设立初衷是希望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其实,“欲兴国,必治水”,是华夏民族的古训。上海历史上就有着很好的用水传统。
往早了说,早在公元前495年,从苏州到杭州湾,就开凿了一条“胥浦”河,现在已经看不到,只在金山区保留了遗址,这是上海参与开发水运资源的开端。而胥浦的得名还有一段传说。据传,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国奸臣诬陷,引来杀身之祸。伍子胥拒捕逃跑,到了江边,搭乘了一条渔船,他担心渔翁告发,想用随身携带的宝剑收买渔翁。渔翁拒不接受,说救你是敬重你的为人。但伍子胥不放心,只好辞行,结果没走几步,渔翁把船划到江中心自沉了,以绝伍子胥的疑心。后人就把伍子胥当年渡江的地方叫做“胥浦”,真是一条情义之河。
三国时期,东吴筑金山咸潮塘,以御海潮。隋唐五代,开发沼泽洼地,兴建塘浦圩田,发展戽水工具,加强水利管理,为上海地区农田水利河网化奠定基础。吴越王钱镠治国数十年,以水利为本,设都水营田使,在吴淞江沿岸大搞圩田水利,“岁多丰稔”,促进了上海地区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封建经济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吴越农业的长足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前进,使太湖地区逐步上升为全国的重要经济区。宋代以后,在培修江堤海塘、整治圩区水系的同时,着力于下游排水河道的拓浚和调整。自唐代中期至两宋之间盛极一时的青龙镇港,依赖连江通海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当时南北商品交流、内外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青龙镇曾经“船商云集,衢市繁华,梵宇壮丽,风光秀美”,较早地发展成东南重镇。宋时还设水监于此,以治水利兼领海舶。元代后,由于海岸线东移,海口与青龙镇距离日远,吴淞江更加湮郁不畅,渐为沙涂,海舶越来越难以溯流而上,青龙镇日渐萧条,丧失了贸易港口之利。
继之而起的是黄浦江、上海港。明永乐二年,户部尚书夏原吉善于治水,导吴淞江水经浏河出海,开范家浜,上接大黄浦,下至南跄浦口,扩大淀山湖一带来水向东出海的通道。由于范家浜处于受水条件较好的位置,被自然冲刷逐步形成一条足以代替吴淞江的出海大浦——黄浦江。到明中期,黄浦江逐渐取代吴淞江成为太湖下游重要的泄水通道,并最终演变成为上海的母亲河。夏原吉的治水举措,不但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更有利于太湖下游的水系变化,促成“以浦代淞”和“江浦合流”。水道自然条件的变迁,确定了上海东南沿海良港的地位,为继青龙镇港而起的上海港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上海港的开辟,使上海“襟江带海”的自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揭开了上海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也涌现出不少重视治水兴利、关心民间疾苦的人士和治水英雄。人民群众感念他们的治水功绩,在墓碑中为之铭记,或以其姓名命名浦塘,永载史册。上海人民为了生存、繁衍、发展,在这片广袤的冲积平原上,筑堤、围田、浚河、建闸、兴水利、除水害,一代接着一代顽强不屈地进行治水活动。一道道海塘江堤,一条条大小河流,一座座水闸、泵站,是上海人民治水业绩的历史见证。
可以说,水成就了上海,现在和未来的上海依然要仰赖、善待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