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5月2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栀子花 白兰花
赵韩德
  赵韩德

  超市周边、十字路口,常有“菜贩式”的卖花人。他们把自行车在上街沿支住,车兜和后架的筐里,高高低低的塞足花卉,一把一把事先用玻璃纸扎好,有百合、玫瑰、马蹄莲、菊花、扶郎、红掌、郁金香等等,间以满天星鱼尾叶之类。顾客多是大叔大妈,买回去在花瓶里随意插插。小贩一面做生意,一面紧张地察看有无城管,随时准备踩车转移。这花卖得粗放,毫无情调,带些紧张,乏味得很。

  情人节买玫瑰的年轻人,将彼时的买花视为大事,郑重其事地到花市左挑右选。不在乎钱,讲究腔调、派头。花束里插好卡片,请店家按时送达。

  早在《诗经》里就有记载花草柔情的有趣故事。那时的年轻人也爱花,将持花出游,送花(甚至送草)达情,做得十分的潇洒机敏。当然花草都是自采的。

  一个美丽文静的姑娘,聪明、活泼、可爱、多情,从远远的郊外,送给男生一枚嫩茅草叶芽儿;这枚含义极不一般的普普通通草芽儿,把个男生开心得灵魂出窍。(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邶风·静女》)

  古往今来,鲜花儿除了观赏,还有就是——赠人或佩饰。

  说到佩饰,上海街头最海派味的花儿,非栀子花白兰花莫属。

  难忘从前那沿街叫卖之声,它是谦卑的谋生手段,双方都能和和气气地接受;它亦是草根阶层生存创业的萌芽。街头小卖,于我,绝对深入于心的,就是那唤卖栀子花白兰花的优雅。

  无论是我家浦东小镇的街旁,还是淮海路法国梧桐树下璀璨华贵的店铺边,卖栀子花白兰花者都是衣着朴素简净、举止素雅的中年妇女。一只精致小巧的扁竹篮,铺一层微湿的深蓝色蜡染方巾,摆上新鲜芳香宝珠嫩玉般的栀子花白兰花。她们像是从老上海的月份牌里走出来的,温馨得使叫卖声都一声声化作了柔情万端的绵软苏白:“栀子花——白兰花……”时间定格在了清凉透明的早晨或美丽的傍晚,再就是华灯齐放之时,暗香盈路。大白天不适宜娇嫩幽芬的栀子花白兰花。

  画家贺友直对此也情有独钟,他写道:“每到热天,都会听到‘栀子花——白兰花’轻轻软软的叫卖声……它普通得只配铺在竹篮子里沿街叫卖,却受到不同身份的妇女的喜爱。它令人感觉纯洁、素雅、有生命。无论佩在何等人的衣襟上,虽不耀眼夺目,却显得自然大方,透出平易脱俗的气息。”“配饰也是艺术。栀子花白兰花这种配饰,则是通俗的雅气。”“艺术,若能做到通俗得雅,雅得通俗,就会使人永远不厌。”

  连带想起,乾隆年间,诗人黄景仁剑气箫心,孤身寓宿客栈。清晨忽闻卖花声,不觉披衣:“何处来行有脚春,一声声唤最圆匀。也经古巷何妨陋,亦上荆钗不厌贫。过早惯惊眠雨客,听多偏是惜花人。绝怜儿女深闺事,轻放犀梳侧耳频。”

  “栀子花——白兰花……”仅此软糯唤卖之声,上海已足够令人回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家装专版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连载
   第A21版:阅读
   第A22版: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4版:家装专版
与陌生人撞个满怀
栀子花 白兰花
不只土,更有味
童年尬事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痛风患者运动要平和
老太的喟叹
王旦之清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栀子花 白兰花 2018-05-25 2 2018年05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