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屋檐下造卫星
据风云二号卫星总指挥李海生介绍,风云二号H星是风云二号所有卫星中可靠性最高、性能最稳定的卫星。风云二号的卫星一颗比一颗先进,性能一颗比一颗优化。据风云二号总设计师曹亮透露,风云二号H星相对于前一星,共有15项技术状态得到改进提升。
在风云卫星“出生地”上海,卫星厂房伴随风云变幻,几经更迭。过去,每逢风云二号要进行整星噪声、振动、模态、热真空等试验,上海航天都要组成一个庞大的试验队,将卫星分解后运往北京、南京等地。为确保风云二号及后续诸多型号顺利研制,上海航天先后建造了3个大型总装总测厂房,引进了先进的测量系统。H星诞生在智慧车间不断成熟之时,享受到了“一个屋檐下造卫星”的“实惠”。
以数字化技术为推动力,上海航天持续开展了三维数字化研制、设计制造一体化平台构建、数字化单元集成应用、卫星AIT智慧车间建设、试验综合管控平台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为H星的成功研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在再走进这里的卫星总装测试厂房,人们看到的是数字化信息中心的在线监控、卫星AIT过程的数据和照片自动采集、平板电脑上各项流程的流转和签署、智能物料库的统一管理与配送、温湿度、电磁辐射在线监控与报警、设备运行状态监控等场景。
核心载荷上海出品
拥有可见光、中波红外、水汽、长波红外和长波红外分裂窗五个光谱通道的辐射计;每30分钟可获取一幅地球圆盘图信息,具备灵活、高时间分辨率的区域扫描能力;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活跃时期,加密观测的频率达到每6分钟一次。这一切都有赖于风云二号H星的核心光学载荷多通道扫描辐射计,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承担研制。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其核心遥感仪器——多通道扫描辐射计需要将光、机、电、红外探测器、辐射制冷和薄膜光学等多种技术综合应用在一起,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能够设计制造。
上海技物所自1983年开始了静止卫星光学有效载荷研制的策划与预先研究。科研人员“白手起家”,从学习、调研、思考,到引进、消化、吸收,最终实现了技术改进、自主创新和稳定发展。“搞科研就是要有点牺牲精神”,这是上海技物所风云二号研制团队核心、卫星副总师陈桂林院士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研制团队三十年来的真实写照。带领团队完成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初样产品研制时,因过度疲劳他患上了突发性耳聋;参与风云二号首次发射时,忽然视网膜脱落……就医治疗后稍有好转,陈院士便又回到工作岗位。
更高质量服务全球
风云二号H星将在与我国新疆喀什相同经度的赤道上方,专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重点为中国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实时获取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可见光、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收集并转发气象、海洋和水文等环境监测资料,播发数字展宽云图,严密监视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天气系统的变化。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从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到风云三号,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到风云四号,40余年来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
上海航天已经成功发射我国的全部17颗气象卫星,目前包括4颗风云二号、3颗风云三号、1颗风云四号在内的8颗卫星在轨运行。
本报记者 叶薇 郜阳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