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刻,李感受到了一种无条件的爱与欢乐,而这种感觉的源头正是自己可爱的儿子。“杰里森觉得我不会再犯错,而我热爱他眼中那份天真无邪。”李微笑地描述着与儿子的亲密关系。
然而,李直到最近才真正享受到这份亲情。由于自己穷困潦倒,加上与孩子母亲矛盾重重,李长期以来和儿子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今年1月,李加入美国的父亲互助中心后,这一切终于得到改善。
过去的21年里,父亲互助中心在美国的影响力稳步提升,帮助超过15000名低收入的父亲,包括对他们进行工作技能培训,指导他们如何挽救与亲人破裂的关系。
“教身处困境的父亲怎样做一名好父亲”,这是父亲互助中心多年来的服务宗旨,而它们成功的秘诀,在于让这些父亲互相帮助,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一改人们刻板印象
“穷爸爸”非二流子
在美国,有30%的小孩不能和亲生父亲生活在一起;而对于非洲裔美国人来说,这一比例更高达60%。
李也难逃这样的命运:他在幼年时期,亲生父亲已经离开,整个成长过程中未曾感受过父爱,而继父还时常殴打李的母亲;6岁时离家外出闯荡,最终成为一名“江湖骗子”,始终在为寻得一份稳定工作而挣扎;除了5岁的小儿子杰里森,他还有一个16岁的大儿子雅伦,但是他与孩子母亲的关系早已破裂。
终于,李受够了这样的日子,他下定决心作出改变,而关键一步便是成为一名更好的父亲。他走进圣路易斯高速公路旁边的父亲互助中心,在这里他学到了关于父亲的存在价值的真知灼见。
“我想打破世代相传的魔咒,向我的孩子展示,一名好父亲是怎样的。”这是李选择父亲互助中心的动因。“作为父母,我们都想尽力做到最好,但往往我们并没有明确的方向与办法。”
无论孩子生于怎样的家庭,父亲的角色都无可替代,父亲的积极影响会体现在孩子成长中的学习成绩与人格养成等方方面面。很多与李一样的父亲,在来到父亲互助中心之前,因为受到他人嫌弃而倍感沮丧,甚至有人在家中被妻子视为“只会收钱的收银机”。而当他们在这里学习各种项目后,纷纷变得更自信——身为一名父亲,觉得自己能够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过去,这些穷爸爸常常活在他人‘无所事事的二流子’的刻板印象中。在世人看来,二流子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为继,更不用说对孩子尽到应有的责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艾丁说,在任何社会阶层,都会有父亲无情抛弃自己的孩子,只是在穷爸爸想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时,会面临更多尖锐的矛盾,包括“不切实际的期望”与“来自孩子母亲的压力”。其中,“孩子母亲的压力”不容忽视。有时出于对孩子父亲的彻底失望,母亲会切断孩子与父亲的联系。但更普遍的情况是,孩子母亲找到了新伴侣,或是不能明白父母双方共同抚养孩子的重要性。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论出于怎样的原因而来到父亲互助中心,总体上他们都得到了改变。
今年6月,父亲互助中心对5500名男性开展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项目的确对他们养育孩子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参与项目一年后,这些父亲会和孩子进行更多亲子活动——比如大声朗读一本书或辅导家庭作业。另外,他们还对孩子表现出更多耐心或鼓励他们谈论自己的感受。
对于父亲互助中心的创始人哈伯特·沙利文来说,这个非盈利项目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实属不易,每当他想放弃时,总会有人来告诉他又有人受益于该项目的故事。“我很荣幸能成为这些获得成功的家庭的见证者,而这也将使我们的社区变得更美好。”沙利文在自己办公室中如是说,办公室书架上摆满了有关父爱的书籍与孙子送他的泰迪熊。
分享讨论新鲜事
兄弟般亲密互助
一个周三的早晨,名为“近来可好”的圆桌讨论在父亲互助中心开启,这是父亲们在这里参与的日常会议之一。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近来的新鲜事,每个迟到的人会上交一美元的“罚款”。
此前和孩子呆在一起彻夜未眠的马库斯·琼斯说,他正学会如何兼顾对孩子的爱与管束,以及“告诉他们所做的事情哪些是正确的”。
斯科特·库奇是一个9岁女孩的父亲。库奇说,营养课教会他如何在晚餐时做一大碗水果沙拉。“把芒果加进去,这是好东西!”库奇希望能有更多机会与女儿互相陪伴,向她展示生活除了“买买买”还有另外的精彩。“我们都想给孩子一些我们没有的东西。”库奇说,不一定非得是钱,可以是教会女儿如何做饭。
身着紫灰相间的礼服,脚蹬运动鞋的肖恩·巴克利分享他获得帮助的美好经历:“在这里,大家以一种敞开心扉的方式,让我也变得坦诚。”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巴克利发现自己的精神在此得到极大鼓舞。“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这种感受太美妙了。以前我从未想过要戒烟,但一旦当‘为孩子着想’的念头在脑中出现,再也不需要其他理由戒烟了。”
来自五湖四海的低收入父亲,背景与经历各不相同,但在父亲互助中心的圆桌讨论中却像兄弟一样亲密地互相帮助。他们分享个人经历,也探讨如何预防家庭暴力与积极有效地教育孩子。
充满肯定的点头和微笑在圆桌讨论的圈子里随处可见,信任的纽带也开始在项目中建立。而当结束项目离开后,身处全美各地的这些父亲发现在项目中建立的人际互助网络,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2月从父亲互助中心顺利“毕业”的李,回忆起这样的圆桌讨论时也赞不绝口。他坦言,一开始和别人谈论自己并不轻松,但这个圈子里总是充满幽默与鼓励。“这就像一种兄弟情。在这里不分肤色,你所见的只有其他与你同样经历困境并正在努力奋斗的人。”
父亲互助中心的一间教室的墙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无论一个人的过去如何,他的未来始终充满光明。”
学习宽容与倾听
让亲情焕然一新
没有正经工作与学历的李,在走进父亲互助中心前,和孩子的母亲尤兰达·科尔的感情似乎也走到了尽头。两人一直缺乏有效沟通,引发各种不可避免的争吵,而李也由于经济状况不佳,难以给予孩子母亲更多经济上的支持。看起来,两个孩子即将加入“没人疼的孩子们”的行列。
但在李即将从父亲互助中心“毕业”之际,这些都成为了过去式。一方面,他得到一份洗碗工的工作,并在项目帮助下取得了推土机驾照,将来有望找到更好的工作,有能力在经济上给孩子更多保障;另一方面,父亲互助中心教会他宽容与更好地倾听他人的感受,“过去我对科尔说的事情并未给予她足够的信任,因为我不能很好地理解她”。
距离毕业还有一周,李满怀希望地来到科尔的办公室。“他为过去很多发生在我们以及孩子身上的事情而道歉。”科尔回忆,在报名父亲互助中心之前,李经常抛下妻儿,莫名其妙离开数月,甚至还责怪大儿子雅伦不主动去看望他。而科尔只能试图让他明白,作为父亲应该努力与孩子成为好朋友,而不是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孩子。
由于李经常消失,科尔不得不同时扮演父亲与母亲的角色。看到李如今的改变,她如释重负。
16岁的雅伦也发现了父亲近来的巨大改观。“他变得更加体贴,会更频繁地张开怀抱;他再也没有大喊大叫,而是真正和我们交谈。”
“我唯一的期望便是他能够成为孩子们的好爸爸,而他的确作出了努力。”科尔热泪盈眶地说。
对李而言,与儿子关系的改善立竿见影。最近,他还带着孩子们去了圣路易斯科技馆,父子们一同爬上一台农业收割机的驾驶座后开怀大笑。“我可以看出,他喜欢我的努力。我能从他的声音与眼神中感受到父子间的爱。如果我现在告诉他我爱他,他也会激动地回应我。”李说道。
王仲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