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文体汇/跨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敦煌女儿回母校
未名湖畔沪剧热
吴旭颖
■ 茅善玉(左)饰演樊锦诗
■ 樊锦诗为北大学生做导赏讲座
  今晚7点,上海沪剧院历时7年打造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作为“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特邀演出”在北大百年讲堂上演。对于故事原型“敦煌女儿”樊锦诗来说,这也是一次回母校的特别之旅。

  给学弟学妹讲故事

  演出前,樊锦诗和沪剧《敦煌女儿》的主创团队一起,为自己的学弟学妹们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导赏讲座,回忆她在敦煌的点点滴滴。

  “百闻不如一见,第一眼我就爱上了它,就会想尽办法去保护它。”从小,樊锦诗就爱到博物馆看那些出土文物。考上北大,她毫不犹豫就选择了考古专业。1962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一待就是50多年。

  樊锦诗和台下的大多数学生一样,是一名生在北京、长在上海的城市孩子,她在大西北的艰苦环境之中凭借一腔热爱成为了敦煌文物保护的一方支柱。她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还着手建立了享誉世界的“数字敦煌”,主持编写了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集中展示了百年来的敦煌石窟研究。

  更让北大学子们动容的是这位“大学姐”吃过的苦。樊锦诗利落的“运动员”头是她的一大标志。当年,黄沙漫漫、人烟稀少的西北与繁华的北京、上海有着千差万别,她刚来敦煌研究所工作时,那里甚至没有水、不通电、卫生设备极为落后。因为很少有水洗头,樊锦诗干脆把长发剪去,这才有了运动员式的短发。

  被樊锦诗的事迹报道所打动,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找到樊锦诗,希望能将她的故事搬上舞台,樊锦诗最初拒绝了。“樊先生非常低调,她一直跟我说她身上没有那么有戏剧性的故事,后来讲到要展现一代代敦煌人的‘敦煌精神’,先生才松口同意。”

  1600张票一抢而空

  《敦煌女儿》引发了北大师生的热烈反响,1600张票被一抢而空。茅善玉介绍:“7年里,光原稿就修改了几十遍。”饰演樊锦诗的她对人物反复琢磨,最终也收获了满意的效果。站上台,她还原了樊锦诗从青年到老年各个时期的神韵。上海首演结束时,樊锦诗的小孙子冲上台一把抱住茅善玉,张口就叫“奶奶”,让所有人都惊喜不已。“这样的剧,值得让北大的学生们看一看。”樊锦诗也忍不住为《敦煌女儿》“点赞”。

  去年11月末,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浦江发展协会。今后,上海沪剧院也将加入浦江发展协会,协助开设上海方言教学兴趣班。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及演员们也将在演出之余开展沪剧系列讲座,让传统沪剧和上海方言也真正走入北大校园。

  本报记者 吴旭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共享未来 永不落幕首届进博会巡礼3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读者之声
   第A08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09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跨界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话题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理念分享
   第A18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乐活年华
   第A24版:家装专版
舞出戈壁情 点亮壁画美
敦煌女儿回母校 未名湖畔沪剧热
广告
新民晚报文体汇/跨界A11敦煌女儿回母校
未名湖畔沪剧热
2018-11-17 2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