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复旦”陈国兴今天一大早就从宝山往淮海公园赶,他说,当年考到复旦大学后,就开始买新民晚报。大学毕业去沈阳工作,也继续订阅新民晚报。“那时,在沈阳看新民晚报比上海晚三天,但没关系,只要能看到就好。”就这样,陈国兴一直通过新民晚报感知上海,保持着与上海的联系。“新民晚报是我永远的情节。”他说,与晚报这份缘,这辈子不会变了。
陈国兴还拿出了去年订阅现场的报道,照片里有他的背影。“我也是上过晚报头版的人了!”陈国兴非常自豪。今年,他特意穿上去年同款衣服。
同样,来自杨浦区的陈永昌和沈逸卿,也有着深深的新民晚报情结。沈逸卿说,看新民晚报成了他每天的“大事”之一,至今,他仍为在新民晚报上看到的“罗成”“佘太君”“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等多篇连载小说而津津乐道。
来自浦东三林的王永明拄着拐杖,一路跋涉而来。一大早,他先坐986路公交车到思南路,再走20分钟,8时不到赶到淮海公园。他告诉记者,每天的新民晚报,他要看两遍。“新民晚报内容充实,亲近市民,好看。”
在排队人群中也有年轻人。周女士和葛先生说,虽然现在有了手机报、电子报,但看报纸的感觉还是不一样。“我们每年都订阅。年轻人既通过新民APP看电子版,也看纸质版新民晚报。”人群中最小的可能要数11岁的胡嘉悦。他说,最喜欢看新民晚报上关于科技类的报道。
市邮政公司市场营销部报刊发行室经理莫丽告诉记者,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老面孔”,一谈到新民晚报就眉飞色舞——在那位读者看来,新民晚报这份精神食粮比物质生活更重要。
上海滑稽剧团演员、节目主持人舒悦今天来到现场,与市民互动。由医务人员组成的义诊小组、新民旅游咨询团队还为本报订户提供了健康、旅游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本报记者 罗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