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晚报的缘份,这辈子不会变了
罗水元
  有一种温度叫“新民”,有一种情结叫“新民”,有一种共享叫“新民”!今天上午,新民晚报联合上海邮政APP“订了么”在淮海公园开展便民收订暨新民晚报读者服务日活动,大批市民蜂拥而至,早早就排起了长队。他们说,订阅新民晚报感知上海温度,延续上海情结,共享美好生活。  

  “老复旦”陈国兴今天一大早就从宝山往淮海公园赶,他说,当年考到复旦大学后,就开始买新民晚报。大学毕业去沈阳工作,也继续订阅新民晚报。“那时,在沈阳看新民晚报比上海晚三天,但没关系,只要能看到就好。”就这样,陈国兴一直通过新民晚报感知上海,保持着与上海的联系。“新民晚报是我永远的情节。”他说,与晚报这份缘,这辈子不会变了。

  陈国兴还拿出了去年订阅现场的报道,照片里有他的背影。“我也是上过晚报头版的人了!”陈国兴非常自豪。今年,他特意穿上去年同款衣服。

  同样,来自杨浦区的陈永昌和沈逸卿,也有着深深的新民晚报情结。沈逸卿说,看新民晚报成了他每天的“大事”之一,至今,他仍为在新民晚报上看到的“罗成”“佘太君”“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等多篇连载小说而津津乐道。

  来自浦东三林的王永明拄着拐杖,一路跋涉而来。一大早,他先坐986路公交车到思南路,再走20分钟,8时不到赶到淮海公园。他告诉记者,每天的新民晚报,他要看两遍。“新民晚报内容充实,亲近市民,好看。”

  在排队人群中也有年轻人。周女士和葛先生说,虽然现在有了手机报、电子报,但看报纸的感觉还是不一样。“我们每年都订阅。年轻人既通过新民APP看电子版,也看纸质版新民晚报。”人群中最小的可能要数11岁的胡嘉悦。他说,最喜欢看新民晚报上关于科技类的报道。

  市邮政公司市场营销部报刊发行室经理莫丽告诉记者,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老面孔”,一谈到新民晚报就眉飞色舞——在那位读者看来,新民晚报这份精神食粮比物质生活更重要。

  上海滑稽剧团演员、节目主持人舒悦今天来到现场,与市民互动。由医务人员组成的义诊小组、新民旅游咨询团队还为本报订户提供了健康、旅游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本报记者 罗水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共享未来 永不落幕首届进博会巡礼3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读者之声
   第A08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09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跨界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话题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理念分享
   第A18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乐活年华
   第A24版:家装专版
今年收获满满 期待明年再见
中巴新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真心巩固友谊 实干推进合作
为群众排忧解难真心诚意办好事实事
中宣部 追授王逸平 “时代楷模”
图片新闻
与晚报的缘份,这辈子不会变了
苏州河整治实现 上海几代人梦想
美国家档案馆 展映《东京审判》
“大魔王”收了 一个巴新徒弟
报头
新民晚报一版要闻A01与晚报的缘份,这辈子不会变了 2018-11-17 2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