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夜光杯”版面上有个栏目,专门报道上海的“非遗”项目。我经常关注,很受教益。
在林林总总的“非遗”项目中,我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比如,“非遗”传承人绝大多数是退休老人;“非遗”项目绝大多数来自民间;“非遗”项目绝大多数是非“高大上”的小玩意儿;“非遗”项目绝大多数由个人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况……
是挑战,也是机遇。年轻人不喜欢、没兴趣的“非遗”项目,正好给号称“闲着也是闲着”的老人让出空间,提供机会。他们从事“非遗”项目的研究、制作、推广,没有多大的生意概念,又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琢磨、优化、传授。因此,老年人是推动“非遗”项目健康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可以信赖的生力军。当众多老人参与“非遗”项目中时,我们曾一直担心“失传”的问题可大大缓解。因为那么多老人在刷“存在感”,必定会对小辈产生较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