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寒食节的次日。相传介子推不言禄,被烧死在商山之上,晋文公为了纪念他而要求那一天家家户户不能生火煮食,故称“寒食节”,具有社会性。而清明节则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即春分后第十五日。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取名“清明节”。
正是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紧连,所以,清明节逐渐取代了寒食节并兼而成之有了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节日。也正因为清明节被赋予了寒食节纪念介子推并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先人的社会属性,所以,古人关于清明节的诗歌也大都落寞低徊,甚至悲伤和压抑。我们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从“雨纷纷”到“欲断魂”到寻觅酒家是如此;王禹偁的“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散似野僧”如此;黄庭坚“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更是如此。
然而,清明毕竟是“明”的,也有明快的诗歌,比如宋代陈与义的《清明二绝其一》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夭邪。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
清明街头都是踏青的少女们,头上梳着乌黑的双髻。在春光明媚的日子,她们随着在花丛中飞舞的蜂呀、蝶呀,做出种种天真娇娆的姿态。东风送来了清爽的清明日,吹得特别柔和,吹放了一树鲜花。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著有《简斋集》,是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和词人。其词虽存于今者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近于苏东坡,笔力横空,疏朗明快。宣和四年,诗人以五绝《墨梅》见赏于宋徽宗,官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见赏之后,又被谪监陈留酒税,离开前,诗人写下这首写京城的清明街景的绝句。
开头一句的“街头”即指明地点,清明来了,户外的景色如此美好,少女们梳妆打扮,她们的笑脸与春色媲美,她们的腰肢与杨柳争婀娜。她们追蜂赛蝶。一个“学”字横空,富有了错综交杂的色彩,也蕴含了丰富不俗的韵致,充分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接着,诗人诗锋一转,转向东风,而且再次横空出世一个“作”字将东风拟人化,仿佛那东风也通晓人意,特意在这清明佳节之际,催开一树鲜花。
很显然,这样的明快是足以打动读者的。
我们再看程颢的《郊行即事》。
程颢是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一般来说,学哲学搞理学的会被我们以为是一个“夫子”式的“士大夫”,诗词难免循规蹈矩、中规中矩。然而,我们来看看他这首诗,却颠覆了我们对他写清明节诗歌的应有认识。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诗人说:我在长满芳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春色已到远山。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不要推辞这杯酒,因为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今天可以不回家。
诗里用到的一些字、词起到了极其美化主题的作用,像“恣”“逐”“莫辞”“十分劝”“莫忘归”等等。这些词,哪里还有理学家的严谨、理性、从容、淡定,分明就是一个青春飞扬的少年在清明节的手舞足蹈,流连忘返的神态。看起来,这些词似乎是夸张的,但这更增加诗人的浪漫表达。
在清明的时候,我们读一些诗词,也可以让我们趁着明媚的春天走出去,“不妨游衍莫忘归”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