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文化节以在全市开展“文化服务日”的方式拉开大幕,自今年起将重推“市民美育行动计划”,分三年打造1000门、5000课时的美育课程,涵盖科普、人文、艺术等不同系列,提升百姓文化、艺术、美学素养。初读这个计划时,觉得数字十分巨大,远超大学的美学课。但考虑到上海的城市幅员和人口在国际大都市中均名列前茅,把这个看似巨大的数字分散开去,可能就不会嫌多了。
美育作为一门课程,过去都限于在学校内进行。如中小学的音乐、美术课与美育有关。大学文科的中文系、艺术系以及艺术院校的美学或艺术课程中会有美育的内容,而一般的理工科大学是没有美育课的。可见在市民中即使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严格地说,其中多数人是缺少美育知识和美学训练的,更不必说大学学历以下的市民。美育教育并不仅仅限于有关审美的理论知识,它培养的是介乎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审美认知。有了这种认知可以更好地感悟美、爱美和创造美。同时它对培育我们美的情商、情操和完善的人格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仅提德智体其实还是不够全面的,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是人类完善自我的理想目标,而且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美涉及方方面面,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道明的。单就对美的认识而言,就可能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外貌美是第一位的,也即颜值高于一切,这有点像“汉皇重色思倾国”了。这种认知上的偏颇,往往会造成在择偶、聘用、选拔人才方面的以貌取人,而不是把德才即内在的美放在第一位。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和散文家培根对美不无真知灼见,他在《论美》中说:“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加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中国首位大诗人屈原也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但当代人似乎更偏爱外在美,甚至不惜一切地对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一再伤筋动骨地修理。我个人的意见是,内外兼美自然最好,如只有一美可取,那宁取内美而不取倾国倾城。
由以貌取人,我又联想到当代人的追星。我读初中时放学回家,要经过淮海中路瑞金路口的电影局,往往因电影局门口有许多人围观电影明星,不得不从马路对面走。其中有位年轻女士是孙道临的铁杆粉丝,几乎天天要来等候,大明星道临先生不得不躲在电影局里迟迟不能下班,又没有加班费。道临成为大叔后我曾经问过他,他确认有过这样一个粉丝。有位著名女作家告诉我,有个男愣青曾经多次守在她家门口,使她倍受惊吓。过度崇拜明星和偶像往往会对对方造成很大的骚扰,这种把力必多投射到受崇拜者身上的行为,应是变态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但却是明星和偶像的美貌和魅力引发的。
在现在,“粉丝经济”即架构在粉丝与被关注者之间的营利性创收行为,成为一种新的生财之道。最近,制造网红成了不好的风气,蜂拥而至的微商、直播等起哄者是别有用心的,他们想借制造一个偶像让自己蹭热度,通过在抖音、快手上露面直播使自己成为衍生网红和流量明星,以博取眼球获得经济利益。从崇拜明星到制造偶像,借以自吹自嗨,从中谋利。这种状况如愈演愈烈,必然对大众审美乃至社会秩序造成干扰。我认为在面向市民大众的美育课中不应回避此类实际出现的状况,使群众的审美在高水平上运行,而不是趋向低俗混乱。
市民美育课程因为面对的是市民大众,所以还是要通俗易懂,适合市民日常审美的需要。在制订课程和授课内容前,最好先在市民中作些调查研究,征集他们关注的问题和想听取的内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而不是照本宣科。在授课过程中,宜有更多的教学民主,也就是说多引导市民听众参与提问和讨论,而不是一言堂满堂灌。此外,多从日常的审美活动和各类艺术欣赏的实践出发,再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可能更易为受众接受,也更加奏效。
上海的美学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如优秀的新老建筑、博物馆和美术馆,人才济济的各类艺术家,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样的剧场演出,都可以让美育以更灵动的方式走向上海的市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