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6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老师再“捉虱子”
竺培强
  ◆ 竺培强  

  退休前教语文的王老师,调词遣句最崇尚贾岛的“推敲”,最见不得错别字和病句,他将此称为“虱子”。前一次的“捉拿”“挑刺”“推敲”,“纠错”,得到了有关部门肯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他决定再接再厉,再当“捉者”。

  “屋外垃圾的味道令人作呕”,王老师在电视新闻中听记者采访时,又将“气味”误为“味道”,心想看来媒体似已习以为常了。他韧劲一来,马上写文纠偏:“味道”与“气味”的区别。一是不妨将两个词互换来验证,例如“舌尖上的味道”能否改为“舌尖上的气味”;《味道》栏目能否改为《气味》?显然不能。由此可见,两个词看似似是而非,其意思是有明显的差别的。将文章发出去,王老师才如释重负般。

  听说城东新建了一条美食街,王老师决定去逛逛看能否有所收获。他无暇顾及美食美景,专盯文字。“鱼烙圈”谐音“娱乐圈”吸引眼球,原来是将鱼在锅里烙一圈,店名让王老师忍俊不禁。又一招牌上大书“汤正宗”。王老师忍不住笑起来,将明星的名字当店名,亏你想得出来。一问,果然是专门煲汤的,有点创意。再逛,在一家经营鱼类的餐馆前,王老师终于有所发现,只见店门上方滚动着促销广告:“凡消费800元,送白莲一斤”。他想,这鱼馆怎么会送白莲菜?肯定是白鲢鱼之误。一问果然是广告制作方将“莲”“鲢”混用了。

  回家路上,王老师碰到学校的李老师,李老师向他推荐某台一档热门民生节目,说肯定可以捉几个“虱子”。王老师连看几天,认为某些提法值得推敲。在每一起调解结束后,主持人在总结时都要说“调解一案,教育一片。”教育的是谁?当事人不可能“一片”,要教育的自然是观众了,一晚被“教育”好几次,这让人感到别扭。王老师觉得将“教育”改为“警示”就恰当了,编辑缺乏的是“推敲”精神!正想着,调解案中,一律师突然对一有外遇的男子连声说道:“你这是婚内出轨”!王老师一听笑了,难道还有婚外出轨吗?

  “虱子”似乎无处不在。那天王老师乘坐客车,听车内不时播放“请为老弱病残让座……请向让座者致敬”!王老师一听就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再听,认为问题出在这“请”上。请谁向让座者致敬?难道被让座者就得向让座者“致敬”吗?还是请旁观者向让座者“致敬”?如何“致敬”?本来,“向让座者致敬”意思全到了。加了一个“请”,貌似礼貌,却不但画蛇添足,而且堪称严重的词不达意。

  二十多天下来,王老师的本子上记下了不少“战果”,例如某画展的前言中的“姹紫嫣红竟芬芳”,将“竞”错为“竟”,造成意思迥异;另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许多文章和播音都将“道”与“魔”弄颠倒了,有点想当然运用;还有“差强人意”,本义是表示还算能让人接受,勉强使人满意。但不少人凭字面去理解,将意思弄反了。

  ……

  王老师正整理时,手机里有人发来的微信让大家看某地的标语:“文明没有旁观者,你我都是贱行人。”“贱行人”?王老师忍不住笑起来,叹曰,规范语言文字,真任重道远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G20大阪峰会 新民直击 特别报道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人物/文体汇
   第A09版:2019法国女足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英国
   第A24版:加拿大/新民海外
请牵好您的狗
一根晾衣竹竿的浪漫往事
勿…… 
王老师再“捉虱子”
父亲节“父亲劫”
都市幽默
“我们”的厕所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A17王老师再“捉虱子” 2019-06-30 2 2019年06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