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延续出新
措辞试图平衡
“联合公报不仅延续了G20的原有议题,如贸易、投资、金融、就业、发展、气候变化等,还加入了重视女性赋权、应对社会老龄化等新议题,有关人工智能原则的达成也是具有突破性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长张海冰指出,这是G20作为协调全球经济事务的首要平台,对数字时代出现的新问题的及时回应。而公报第13条中涉及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原则的部分,张海冰认为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对G7和新兴市场国家更好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对话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公报与去年的联合公报一样,没有出现“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表述。对此张海冰认为,公报对当前贸易投资领域最为关切的问题,即需要怎样的全球贸易环境做出了回应。公报第8条提出G20成员致力于实现自由、公平、无歧视、透明、可预期和稳定的投资贸易环境,并强调保护市场开放。“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就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张海冰认为,公报对世贸组织改革以及当前世界经济整体评估的表述都比较平衡,在确认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同时,也没有回避风险上升的挑战问题。“应该说,公报在措辞上试图平衡和协调各方观点,体现了最大共识,是当前国际形势下所能达成的最好的公报。”
增信释疑平台
协调全球治理
但是,平衡的措辞也折射出各方意见不一的现实,除了“抵制贸易保护主义”这一表述外,分歧最大的莫过于气候变化议题。公报在这一议题上继续保持“G19+1”局面,即《巴黎协定》签署方重申坚决执行协定,而美国重申“退群”。张海冰表示,需要看到的是公报提到美国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上的努力,虽然是日本作为主席国力图美化美国形象,但在另一方面也敦促美国继续承诺采用先进科技减少排放,在提供更清洁的环境方面起到表率作用。
总的来看,全球性的治理议题太多,而各国意见分歧太大,是当前G20面临的挑战,但也正是它存在的理由。随着全球治理需求的上升,G20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协调全球经济事务的平台,更多的是一个为应对全球性问题进行沟通协调的综合性平台。“如果没有G20,很多问题将难以解决。”张海冰表示,如今的G20更像一个增信释疑、答疑解惑的平台,回应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热点,发挥着危机应对的作用,值得肯定。
当然,议题多、分歧大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张海冰表示,每年不停地增加新议题不仅加重了峰会的前期协调工作,达成的新共识能否有效落实也成了问题,这也成为长期影响和困扰G20机制发展的难题。“目前只有多伦多大学G20研究中心对G20各成员履约表现进行年度评估,但我认为从G20层面来看,每一届峰会公报如果能够对上一届峰会各成员履约情况做出一个总结更好,虽然这样做难度比较大。”
特派记者 齐旭 吴宇桢
(本报大阪今日电)